肠道蛔虫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一、辩证选方
1.蛔虫证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使君子散加减。使君子、槟榔各12g,芜荑、鹤虱、苦楝根皮、雷丸各10g,甘草3g。大便于者,加大黄、青皮。驱虫后以异功散加减调理脾胃。
2.蛔厥证
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5g,黄连、黄柏各6g,川椒、干姜各5g,细辛、附子各3g。出现黄疸及舌苔黄腻者,去附子、干姜,加茵陈、大黄、槟榔。
3.虫瘕证
治法:安蛔驱虫,润下通便。
方药:乌梅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乌梅12g,枳实、厚朴各10g,黄连、川椒各6g,大黄、芒硝各5g,甘草3g。
二、专方验方
1.驱虫散:石榴皮10g,苦楝根皮10g,生贯众12g,槟榔15g。共研细末。3岁小儿每次0.25g,5岁每次0.5g,日服2次,早晚饭前服。用于驱蛔虫。
2.驱虫汤:炒使君子肉6g,花槟榔6g,苦楝根皮9g,贯众6g,乌梅2枚,甘草3g。水煎服,晚睡前或晨起空腹顿服,连服2天。用于腹痛缓解期驱虫。
3.猪胆汁方:猪胆1个,川椒20g,胡椒20g,醋300ml。川椒、胡椒共研细末,以猪胆汁和醋调和,分2次服下。用于胆道蛔虫病。
4.胆蛔止痛验方:川椒20g,鸡蛋1个,香油50g。川椒研面,香油烧沸后炒鸡蛋,鸡蛋炒黄后入川椒面,顿服。用于胆道蛔虫病。
5.莱菔大黄粉蜜汤:莱菔子18g,大黄15g,玄明粉9g,川椒6g,蜂蜜60g。莱菔子和川椒先煎,大黄后入,蜂蜜单煎,沸后与药汁混合,玄明粉用药汁冲服,1次或分2次服下。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6.油椒饮:川椒6g,豆油150ml。豆油烧开后入川椒,川椒以焦为度,去川椒喝油,分1~2次服下。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三、其他疗法
贴敷:新鲜苦楝根皮200g,全葱100g,胡椒20粒,共捣烂如泥,放锅内炒热,加醋150ml,拌炒极热,以纱布包裹,热熨背脊两旁,由上而下,反复多次,以痛减为度,治疗小儿虫积腹痛;大黄、芒硝各45g,冰片15g,共研细末,和醋调匀,外敷痛处,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
中药 1.驱虫片:具有杀虫理气,导滞泻热之功效。适于蛔虫寄居肠道所致湿热及食滞之证,身体虚弱者不宜。3~6岁每次1~3片,6~9岁每次3~5片,9岁以上每次5~8片,日服2次,连服1~2天,或隔周再服,不可连续服用。
2.化虫丸:具有杀虫消积之功效。适于小儿蛔虫病。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 ~5g,9岁以上每次5~8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服用。
3.使君子丸:具有消疳驱虫,散结止痛之功效。适于小儿疳积、虫积。3~6岁每次20~30粒,6~9岁每次30~50粒,9岁以上每次60粒,日服2次。
4.乌梅丸:具有温脏安蛔之功效。适于胆道蛔虫病。3~6岁每次1/3丸,6~9岁每次1/2丸,9岁以上每次1丸,日服2次。
5.复方鹧鸪菜散:具有驱蛔消积之功效。适于蛔虫病或胆道蛔虫病。3~6岁每次1~2包,6~9岁每次2~3包,9岁以上每次3~5包,日服1次,连服3日。
中医的其他治疗:针灸 主穴为大横 (双侧),配穴为足三里 (双侧)、支沟。大横穴直刺,针尖微指脐部,强刺激,泻法,每日针1~2次,连续2日。用于蛔虫病;主穴取迎香透四白、胆囊穴,配穴取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强刺激,泻法。用于胆道蛔虫病;主穴取天枢、中脘,配穴取足三里、内关、合谷,强刺激,泻法。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推拿按摩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神阙,用于蛔虫性腹痛;按压上腹部剑突下 (以压痛点为准),采用一压一推一松手法,连续推压7~8次后重压1次,如此反复进行,用于胆道蛔虫病;用掌心以旋摩法顺时针方向按摩患儿腹部,手法由轻到重,配合应用扭揉法或提抖法,用于蛔虫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