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食管癌的世界调整死亡率以中国为最高,男性食管癌列为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位,仅次于胃癌;女性食管癌则占第三位,次于胃癌和宫颈癌。
(一)病因:
1.饮食因素与食管慢性刺激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质硬,进食过烫、过快,饮用浓茶、烈酒,摄食辣椒、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吸烟等可能和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缺乏营养、动物蛋白质、脂肪、新鲜蔬菜与水果等,维生素A、C、E、核黄素、烟酸摄入不足也有利于食管癌的发生。某些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白斑病、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
2.亚硝胺及其前体亚硝胺是已被公认的一种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铵等普遍存在于食管癌高发区人民的食物、饮水中。这些前体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合成亚硝基化合物,成为体内亚硝胺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维生素C摄入不足情况下,因这种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可阻断亚硝胺合成,故更有利于体内亚硝胺的积聚。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喜食霉变食物,如酸菜、萝卜干、豆酱、薯干、玉米面等,食物中的真菌如串珠镰刀菌等可使上述前体转化为亚硝胺,且已检出酸菜等酶变食物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Roussin红甲酯等,均已证实为致癌物。真菌还能分解食物的蛋白质而增加二级铵含量,从而提供更多前体来合成亚硝胺。
3.微量元素食管癌高发区水土中的钼、硒、锌、镁、钴、锰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调查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土壤缺钼,已受到更多重视,因为钼是硝酸盐还原酶及一些氧化酶的结构成分,缺钼时植物中硝酸盐积聚,则可增加食物中的亚硝胺前体;此外,由于铜对钼有生理拮抗作用,如果铜和钼的比例增高,则可使缺钼的影响更明显。另据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头发硒含量调查,发现明显低于低发区,认为硒是某些酶生成不可缺少的元素,能催化致癌物代谢,从而有抑癌作用,硒缺乏可为食管癌发病条件之一。研究还发现缺锌引起食管上皮角化,可增加亚硝胺致癌的发生率。
4.遗传因素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7%~61%。这种家族聚集现象除上述环境因素外,遗传易感性问题已引起重视。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二)病理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和食管癌的关系密切。食管癌的发生由基底层开始,上皮细胞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进而发展为原位癌。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增生的发生率高,食管上皮增生特别是不典型增生为食管癌前病变。
食管癌的发生部位以中段为最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的食管下段癌肿由胃贲门癌延伸所致,常和食管下段原位癌在临床上不易区别,故又称食管贲门癌。
1.病理分期据1976年全国食管癌防治会议制订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食管癌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指癌病变大小在3cm以下,范围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其中仅限粘膜层的原位癌称为0期,已侵及粘膜下层者为I期。中期病变长度在3~5cm,已涉及肌层或局部有淋巴结转移;其中又可分为Ⅱ期与Ⅲ期,Ⅱ期指病变侵犯肌层,但无局部淋巴结转移,Ⅲ期系病变侵犯全肌层或有食管外浸润,并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晚期病变在5cm以上,有远处转移,又称为Ⅳ期。
2.病理形态早期食管癌一般根据食管镜或手术切除标本所见,分为四型:①隐伏型:是食管癌的最早期发现,仅见食管局部粘膜光泽较差,稍呈潮红,或伴细颗粒状,本型多经脱落细胞学普查发现,易在食管镜检查中被遗漏;②糜烂型:粘膜有局部糜烂,边缘清楚,呈不规则地图样,糜烂面红色,有细颗粒状;③斑块型:粘膜有色泽灰白的局部扁平隆起,有时伴随糜烂;④乳头型:病变呈结节、乳头或息肉状。以上各型以②与③型为较多见。
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也分为四型:①髓质型癌瘤呈坡状隆起,侵及食管壁各层及其周围组织,切面色灰白如脑髓,可伴有溃疡,本型多见,恶性程度最高;②蕈伞型:癌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向食管腔内生长,边缘外翻如蕈伞状,表面常有溃疡,属高分化癌,预后较好;③溃疡型:主要为较深的溃疡,边缘稍隆起,多不引起食管梗阻;④缩窄型:癌瘤呈环形生长,质硬,涉及食管全周径,引起食管梗阻。
3.组织学分类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此外少数为腺癌,来自Barrett食管或食管异位胃粘膜的柱状上皮。另有少数为恶性程度很高的未分化癌。
4.扩散与转移食管癌的食管壁内扩散极常见,系通过粘膜下层淋巴管,主要纵行向上下扩散,达到距原发癌灶数厘米以外或更远的范围,可被误认为多中心癌。也可通过局部淋巴管或血管扩散至肌层。由于食管无浆膜层,容易直接侵犯邻近器官,如喉、气管、支气管、肺门、纵隔、心包、胸膜、膈、贲门和脊柱等处。经淋巴管转移多累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晚期可血行转移至肺、肝、肾、骨、肾上腺、脑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