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学主治医师辅导:消化性溃疡(2)
时间:2010-11-10 11:59
来源: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次
四、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1、胃酸分泌过多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胃粘膜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乃是由于正常胃粘膜具有保护功能,包括粘液分泌、胃粘膜屏障完整性、丰富的粘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等。
在胃粘膜表面有大约0.25~0.5mm的粘液层,这一厚度约为表面上皮细胞厚度的10~20倍,约相当于胃腺深度的1/2~1/4。粘液在细胞表面形成一非动层(unstirred zone);粘液内又含粘蛋白,其浓度约30~50mg/ml,粘液内所含的大部分水分填于粘蛋白的分子间,从而有利于阻止氢离子的逆弥散。
胃表面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其分泌量约相当于胃酸最大排出量的5%~10%。胃分泌HCO3-的过程依赖于代谢能量。细胞内CO2和H2O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CO3-;后者穿越管腔内膜,与Cl-交换,而分泌入胃腔中;细胞的基底侧膜内有Na+K+-ATP酶。在该酶作用下,细胞外保持Na+的高浓度。Na+再弥散入细胞内,作为交换,在HCO3-形成过程中生成的H+得以排出细胞外。
无论是粘液抑或重碳酸盐,单独均不能防止胃上皮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害,两者结合则形成有效的屏障。粘液作为非流动层而起缓冲作用;在粘液层内,重碳酸盐慢慢地移向胃腔,中和慢慢地移向上皮表面的酸,从而产生-跨粘液层的H+梯度。胃内pH为2.0的情况下,上皮表面粘液层内pH可保持7.0。这一梯度的形成取决于碱分泌的速率及其穿过粘液层的厚度,而粘液层的厚度又取决了粘液新生和从上皮细胞表面丢失入胃腔的速率。上述因素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减低,防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
4、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
胃溃疡病时胃窦和幽门区域的这种退行性变可使胃窦收缩失效,从而影响食糜的向前推进。胃排空延缓可能是胃溃疡病发病机理中的一个因素。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某些成分,如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损伤胃上皮。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以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受损的胃粘膜更易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胃溃疡病时空腹胃液中胆汁酸结合物较正常对照者的浓度显著增高,从而推想胆汁反流入胃可能在胃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5、胃肠肽的作用
已知许多胃肠肽可以影响胃酸分泌,但只有胃泌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较多。关于胃泌素在寻常的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6、遗传因素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是十二指肠溃疡而非胃溃疡。
7、药物因素
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在上述药物中,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比较多,结果表明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发生胃溃疡病。有人指出,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者较之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病的患病率约高3倍。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很可能与溃疡的生成和再活动有关。一组5331例研究结果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超过30天或强的松总量超过1000mg时可引起溃疡。在既往有溃疡病史的病人,可使疾病加重。
非类固醇抗炎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也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在理论上可以产生类似阿司匹林的临床效应。利血平等药具有组胺样作用,可增加胃酸分泌,故有潜在致溃疡作用。
8、环境因素
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而减弱其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持续酸化;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影响其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相同的有效药物治疗条件下,溃疡的愈合率前者亦显著低于后者。因此,长期大量吸烟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亦可致复发。
食物对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质损害作用。暴饮暴食或不规则进食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9、精神因素
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五、需要与消化性溃疡鉴别的疾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溃疡样(ulcer-like)型症状酷似消化性溃疡,其鉴别有赖于内镜或X线检查。
2.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对不典型的患者,鉴别需借助B型超声检查或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检查。
3. 胃癌
GU与胃癌很难从症状上作出鉴别,必须依赖钡餐检查和内镜检查,特别是后者可在直视下取组织作病理检查。Ⅲ型(凹陷型)早期胃癌的内镜和X线表现易与胃良性溃疡相混淆,活检可帮助澄清。胃癌如属晚期,则钡餐和内镜检查一般容易与良性溃疡鉴别。恶性溃疡X线钡餐检查示龛影位于胃腔之内,边缘不整,龛影周围胃壁强直,呈结节状,向溃疡聚集的皱襞有融合、中断现象;内镜下恶性溃疡形状不规则,底凹凸不平,苔污秽,边缘呈结节状隆起。
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对于怀疑恶性溃疡而一次活检阴性者,必须在短期内复查内镜并再次活检。
第二,强力抗酸分泌作用的药物治疗后,溃疡缩小或部分愈合不是判断良、恶性溃疡的可靠依据,对GU患者要进行随访。
4.胃泌素瘤
亦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胰腺非p细胞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者所致。
肿瘤往往很小(<1cm),生长慢,半数为恶性。胃泌素瘤分泌的大量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增生和大量胃酸分泌,使上消化道经常浸浴于高酸环境,除了在典型部位(胃、十二指肠球部)发生溃疡外,在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或空肠近端及胃大部切除后的吻合口)也可发生溃疡。这种溃疡易并发出血、穿孔,具有难治性的特点。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进入小肠的大量胃酸损伤粘膜上皮细胞、影响胰脂酶活性等原因所致。对难治、多发、不典型部位、胃大部切除后迅速复发或伴有腹泻的消化性溃疡,应警惕胃泌素瘤的可能性。胃液分析(BAO>15mEq/h,BA0/MAO>60%)、血清胃泌素测定(常>500pg/ml)和激发试验(胰泌素试验或钙输注试验阳性)有助于胃泌素瘤的定性诊断,超声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检查)、CT、MRl、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等有助于胃泌素瘤的定位诊断。
六、消化性溃疡的现代治疗
治疗原则上胃溃疡应用手术为主。手术均以减少胃酸分泌为主要目的,从发病机制上看不一定适合胃溃疡的治疗。药物治疗则仅限于没有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
追溯历史,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抑酸治疗。针对胃酸分泌增加这一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治疗。此为最早应用的治疗方法,迄今证明是有效的。
②强化胃粘膜防卫治疗。通过增强胃粘膜的防御及自我修复能力,取得与抗酸药相似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比抗酸药药治疗更有效地减少复发。
③抗菌治疗。近年来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病例,幽门螺杆菌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清除该细菌,不仅有助于溃疡愈合,且能减少复发,甚至改变本病的自然病程。鉴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希望用抗菌抗永久性的杀灭之是不现实的;故幽门螺杆菌免疫预苗的研究或可给我们提供一条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途径。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但是,尚未见成功的报道。
1、治疗目的
①缓解症状;②促进愈合;③预防复发;④防止并发症。从现在治疗的成绩来看,对大多数无并发症的病例,现行的治疗包括维持治疗均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愈合;减少复发率方面,进展不大;能否减少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尚验定论。
2、治疗途径
1、改善微循环
血管痉挛和非血管性平滑肌(可能是粘膜肌层)收缩可能是某些类型胃损害的主要机制,而这种机制又是部分地由血管活性和的质所介导的。如能阐明其中机理,便可通过其受体拮抗剂或合成抑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支用某些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强粘膜屏障和处理酸的能力。
2、改善神经机制
已知在浅表粘膜损害中,神经传入反射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对消化性溃疡敏感的个体,这种神经反射受损,上皮呈异常“泄漏”性改变,以至酸逆弥散增加,或上皮不能耐受“正常”的酸。因此采用调节神经反射和反应性的药物,有可能强化粘膜的保护作用。
3、调节免疫反应
消化性溃疡的慢性化可能与粘膜免疫系统不能清除抗原有关。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可能有助于清除抗原,从而阻断抗原的发展。已知许多药物能加速抗原愈合,如:白细胞介素1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此外,应该注意避免饮酒、吸烟和服用对粘膜有刺激及损害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溃疡经上述治疗后在在12周~15周内愈合。停药后5年内溃疡复发率约为25%~60%,其中最多见于半年之内。
3、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
根据溃疡的部位、大小、胃酸分泌量的高低,在病人全身情况好、溃疡较小、无恶性证据者,可行药物治疗。
内科治疗效果良好,一般在8周以内溃疡即可愈合,但是复发率较高,2年内的复发率达40%,其中70%在1年内复发。
① 对于低胃酸者主要选择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Sucra lfate)对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相当于西咪替丁。本药的主要优点是安全,可为孕妇女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首选药物。生胃酮(carbenoxolone)为甘草制剂,较常用治疗胃溃疡,偶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较其它药物为差。三甲二橼络合铋(tri-potassium dicitrato-bismuthate)铋剂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直到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在众多的胃药中,它是唯一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商品名有迪乐、得乐(De-Nol)。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减少溃疡复发率。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39%~76%。
②对于高胃酸者应选用胃酸分泌抑制
a、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还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但是,停药后胃酸分泌迅速恢复,甚至出现反跳性分泌。后者可能与停药后的溃疡复发有关。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60%~100%。临床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taganet)、呋喃硝胺(ranitidine)、雷尼替丁(zantac)、法莫替丁(famotidine)、(pepcid)它们的相对作用强度不一,但是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b、毒草碱受体拮抗剂:非选择性M1和M2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缺点是疗效有限用副作用大。自从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此类药物已较少应用。呱吡氮平(prienzepin)是相对选择M1受体拮抗剂,其报制酸分泌较之抑制平滑肌、心肌和唾腺分泌强得多。近年来该药被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但疗效不如H2受体拮抗剂。
c、H+-K+-ATPase抑制剂:(酸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亚砚咪唑(omeprazol)、奥美拉唑、洛赛克(losec)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酸泵抑制剂。它的作用强于H2受体拮抗剂,能强烈抑酸至pH>7.0,造成完全缺酸状态,使胃蛋白酶变性失活,促进溃疡愈合。该药对DU及食管炎的高愈合率与胃蛋白酶被强烈抑制有关。事实上该药可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是终的内科治疗。只要剂量适当,又得到最适的酸抑制,几乎无一例消化性溃疡对之无反应。这一事实证实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无酸即无溃疡”。另外,该药为高分泌状态,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治疗的首选药物。
d、前列腺素类:前例腺素E是细胞保护作用的主要因子,但在实验和临床上,却未能显示该药有比抗分泌药更有效地促进慢性溃疡愈合,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喜克溃,eytootec)是目前市售的主要合成前列腺类药品,用于预防粘膜损伤,尤其在接受非类固醇性抗炎剂(NSAID)治疗的病人,同时使用该药可显著地减少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发生。
e、抗酸剂:这是一类历史最悠久的抗溃疡药物,通过化学中和减少胃酸。其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占有的地位不逊于H2受体拮抗剂。如含氢氧化铝和硫酸镁的咀嚼片。
f、抗菌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尤其对某些顽固性溃疡,常有较好效果。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如:三甲二橼络合铋、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咪唑等。目前认为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抗菌素的应用是必要的。
g、其他类:丙谷胺(proglumide)、生长抑素八肽(octreotide)、善得定(sandostatin)、呋喃唑酮(痢特灵)作为多巴胺促进剂,对消化性溃疡具有治疗作用。它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也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2)手术治疗
以往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溃疡复发,现在已发展为根除此疾患,使病人能尽可能正常的生活并减少死亡率和复发率。然而,从理论上讲,没有一种术式完美无缺到可以适应溃疡病变化多端的客观实际。每种术式各具优点,如果应用得宜,均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同时,学者们仍在努力进行新途径的探索。此外,对于许多外科医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手术,忽视术后药物治疗来维持疗效的现象;尤其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认识不足,使该病的治疗在外科领域尚显不全面。
① 适应证
a、凡病人病程长,临床上不能除外恶性者,一般估计癌变率不超过1.5%。问题是有些胃溃疡本身就是恶性的。属于浅表性,不但发展缓慢,而且药物治疗后可缓解或愈合。Grossman报告638例良性溃疡,随访7年,证实3.9%为恶性。故此,即使活检未发现癌细胞,如果溃疡长期不愈合,特别是巨大溃疡,直径在2.5cm以上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b、药物治疗12周~15周溃疡不愈合者。例如复合性溃疡病人,约占胃溃疡病人的20%。由于先用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幽门排出障碍及胃潴留,内科治疗很难奏效,也容易继发出血、梗阻及穿孔等合并症。
c、治疗完成停药后溃疡复发者。特别是6个月~12个月即复发者,可疑有溃疡素质。
d、治疗中发生合并症者(例如,幽门梗阻、穿孔或重度出血者)。
e、穿通性溃疡。
② 术式选择
目前可供选择的术式很多,各具优缺点。具体地说,胃大部分切除的历史较长。它是通过切除胃的产酸区达到降酸、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如营养障碍、小胃综合征等的手术后所造成的残废性后遗症,很难完全恢复。另外,对病人的手术创伤也较大。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亦是通过降低胃酸分泌过盛而设计并完善的。该手术范围已明显局限,术后并发症也显著减少。但是又出现了复发率高的问题。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严格选择适应症(根据个体发病的原因和机制选择术式),精细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提高手术疗效。
a、胃大部切除术(Billoroth 手术)
1881年德国人Theodor Billroth(1829~1894)创用了胃大部分除术治疗一胃癌病人。次年,Von Rydigier将其用于治疗溃疡病。这是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的开端。当时的术式为幽门部切除加胃十二指肠吻合。后发现该手术后溃疡很快复发,遂将手术范围扩大到切除胃远端66%~75%。鉴于大面积切除后胃与十二指肠残端相距甚远,1884年,Billtoth又创用了胃大部切除加胃空肠吻合的术式;分别称为BillrothⅠ式和Ⅱ式手术。由于两者都能满足“治愈溃疡、消灭症状、防止复发”的外科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很快便被广泛采用。至于溃疡本身能切除当然最好,但是它的切除并非治愈溃疡病所必需的前提。事实证明,旷置的溃疡如果食物不再通过,是可以逐渐自行愈合的。到1930年,胃大部分切除术已被分认为治疗溃疡病的标准术式。在我国50年代中期,胃大部切除术已基本普及于广大城乡医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迄今,根据我国大组病例统计,胃大部切除治疗溃疡病的近远期效果优良率可达90%~95%。手术死亡率为0.5%~1.0%,复发率不超过1%~2%。近年来,由于技术上的改进,做BillrothⅠ式者逐渐增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