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急性白血病时,CFU-GM和CFU-E的集落数明显减低,甚至无集落形成,同时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增高。缓解时,CFU-GM和CFU-E的集落数均可恢复正常。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小细胞丛型的完全缓解率较高,大细胞丛型和不生长型的缓解率低。预后估计方面,在化疗致骨髓抑制时,若反复骨髓细胞培养均无集落形成者多数死于感染或出血;若只有白血病性集落生长者,且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异常,提示疗效较差;若集落生长型恢复正常,多数可获完全缓解。在缓解期,若生长型和集落大小都正常,多提示继续缓解;若集落消失而出现细胞丛型,常预示l~4周后复发;若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的集落、细胞丛同时存在,常预示几个月后临床复发。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体,损害红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使其存活期缩短进而破坏而产生的一组溶血性疾病。该抗体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类。完全抗体可用凝集反应检测,而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可用抗球蛋白试验检测。由于临床上本病多由不完全抗体(温抗体)所致,故本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3.HbF增高见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异常血红蛋白病(HBart,HbH)、再生障碍性贫血、PNH、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及正常孕妇。
4.①用肝素后不久如突然发生大量鲜红的出血(尤其是肺或胃肠道出血)就应首先考虑肝素过量;但如是较少量的陈旧出血,则可能是DIC所致。②DIC所致的大量出血,在应用肝素的同时输入新鲜血或血浆往往止血效果很好;而由于使用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则输血效果不佳。3使用肝素后应密切观察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定量的变化,如DIC仍在发展,每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进行性减少;如用肝素后出血不止,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已无发展,则应考虑为使用肝素过量。④使用肝素后应定期做试管法CT测定,要求将CT控制在15~30min之间。达不到15min并有出血现象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如超过30min而出血不止,则要考虑停用肝素,并静注硫酸鱼精蛋白。
5.①收缩反应增强: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局部血粘度增高,利于止血。②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利于止血。③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XII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因子III,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的凝血块,堵塞伤口,利于止血。④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xII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减慢,利于止血。
6.①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包括白血病)、病理产科病变及较大手术等。②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③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a.同时出现以下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小于100X10的9次方/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时小于50X10的9次方/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P选择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0g/L或进行性降低或>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时<1.8g/L,肝病时小于l.0g/L=;3P试验阳性,或FDP大于20ug/L(肝病时>60u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血浆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时延长5S以上);PLG含量和活性降低;AT一III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血浆因子VIII:C小于50%(肝病必备)。b.疑难病例应有以下1项以上异常:因子测:C降低,VWF:Ag升高,III:C/VWF:Ag比值降低(小于l:1);F1+2升高;PAP升高;血或尿FPA升高。
7.正常人内铁总量的65%组成血红蛋白,30%为贮存铁。组织铁约占5%(存在于肌动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氧化还原酶中),而转运铁甚微,仅占0.08%,故不同成分铁含量比较,血红蛋白含铁量最高,贮存铁次之,肌动蛋白和转运铁量更低。,发生铁缺乏时,最初动用贮存铁,然后是血浆铁浓度减低而血浆转铁蛋白增高。如果这些变化随着肠内铁吸收增加仍不能满足红细胞系统的要求,则出现贫血。最后,缺铁性血细胞形成,导致低色素性红细胞。
8.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转铁蛋白增高,红细胞内游离原卟琳测定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