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0年检验技师资格考试试题——基础理论知识(11)

时间:2010-02-23 17:16来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181、对抗体如何分类和命名?

  (1)根据抗体的获得方式不同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前者是受遗传基因支配,生来就有的。如血型抗体。但亦有人认为血型抗体是在婴儿期受带有血型抗原的细菌刺激而产生的。后者是后天获得的,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抗原物质刺激而产上的。具有特异性。如感染白喉杆菌后产生的抗体-白喉毒素。

  (2)根据抗体作用对象不同分为:

  1)抗生抗体:能与相应细菌结合的抗体。如凝集素、沉淀素等。

  2)抗病毒抗体:能相应病毒结合的抗体。如病毒中和抗体,凝集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3)抗毒素,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4)自身抗体:能与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的抗体。如桥本氏甲状腺炎检出的甲状腺细胞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全身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

  3)根据与抗原结合后是否出现可见反应而分为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前者在试管内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于生理盐水中出现的反应。后者与相应抗原结合不出现任何可见反应,并能阻止该抗原再与相应的完全抗体结合,故又称阻抑抗体。

  4)近代按理化性和生物学功能分为IgG、IgA、IgM、lgD和IgE5类免疫球蛋白。

  182、前凝集带出现的机制如何?

  这是因为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即抗体过多所形成,因高浓度的蛋白质覆盖着抗原颗粒,增加了它们所带的负电荷,引起各个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增加,因而抗体分子不能把颗粒连接在一起,然而一旦抗体蛋白质经稀释而被降低了,抗体分子才能发挥它们的聚合作用而引起凝集反应。

  目前大家认为是因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抗体过多或抗原过多均不能形成较大分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故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凝集物出现。

  183、何谓补体?

  正常人或动物的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加强抗体作用的蛋白成份,称为补体。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体内有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它可以参与灭活病毒或杀死细菌表现防御的功能。对机体的抗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可以在机体尚未产生抗体之前,被细菌的内毒素等物质激活导致第二途径的活化达到同样杀菌或灭活病毒的效果。但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自稳机制失调,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时,它也参与破坏自身的组织或细胞,造成免疫病理的损害。

  补体是多种血清蛋白的复杂紊统,包括9种蛋自成份,分别命名C1、C2,、C3,…C9.

  而C1.由C1q和C1s3个亚单位组成,故共有11种蛋白成份,都以非活动性状态存在。当补体系统被激活对其各蛋白成份受补体酶的催化发生特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C142代表补体反应序列开始作用时,被激活的3个补体成份。C3-9.代表补体反应序列较后的补体成份。

  184骨髓干抽见于哪些情况?

  进行多次、多部位穿刺均抽不出骨髓或仅抽出血液叫骨髓干抽。见于下列几种疾病:①骨髓纤维化。②肿瘤细胞转移。③造血细胞增殖过渡。④典型再障(AA),尤以急性再障(AA)多见。

  185、血液系统疾病为什么要血象、骨髓象同时进行检查?

  有的疾病骨髓象相似,但血象不同,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与缺铁性贫血,两者的骨髓象皆表现红细胞系统增生,但在血片中前者有球形红细胞,而后者的细胞则有明显的中心淡染区。有的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象不同,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象中白细胞数均增加,淋巴细胞增多,但骨髓中前者淋巴细胞稍增,后者则明显增加。

  有些急性白血病,骨髓不易确定类型,但检查血象则较易肯定,因此血中细胞成熟程度比骨髓好,细胞类型较易辨认。

  有的疾病血象变化显著,而骨髓变化不显著,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有的疾病血象变化不显著,而骨髓改变明显,如骨髓瘤。

  186、骨髓涂片检查应观察哪些方面?

  骨髓涂片检查应注意以下各项:

  (1)挑选厚薄适宜的骨髓片,1~2张作瑞氏染色,其他留作特殊染色用。

  (2)先用低倍镜观察有核细胞多少,决定是否取材不良,若太少,油镜观察有无骨髓特有细胞。

  (3)观察尾部有无其他细胞:例如异形网状细胞、高雷氏(Gaucher)细胞,尼曼-匹克氏(Niemann-Pick)细胞等。

  (4)仔细观察每个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5)按细胞分类方法,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6)观察血小板形态、数量。

  (7)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小体。

  (8)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量并分类。

  (9)有无转移癌细胞。

  187、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有什么临床意义?

  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观察骨髓和血液中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造血机能。作为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依据。可以肯定诊断的,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尼曼-匹克氏病、高雷氏病、骨髓坏死等。可以协助诊断的:如再障、缺铁性贫血、脾功能亢迸等。可以随访治疗效果的,如对各种白血病、骨髓瘤、紫腹痛、类白血病反应等疾病,有时通过此项检查以肯定其治疗效果。另外,有时在骨髓内可找到疟原虫或利什曼小体,而且疟疾或黑热病的诊断得在骨髓肉以肯定。组织胞浆菌病(hMoplasmosis)及弓形体病(toxoplasmo引s)的晚期可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及毒浆体属原虫。

  188、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如骨髓取材满意,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数量的多少为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

  正常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每低倍镜视野内有核细胞数约为20~200个(木目当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1%~10%);大于200个为增多;小于20个为减少,可作为衡量骨髓增生程度时的参考。

  骨髓增生程度属于增生活跃级(正常增生范围)。

  油镜(1000X)下观察:可以见到幼稚和成熟的粒、红系各阶段的细胞。正常骨髓象轧最常见的粒系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则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着色、形态、发育成熟均为正常。

  189、什么叫全血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3种成份均减少者称为全血细胞减少。它不过是1个疾病的过程中出现的l个现象。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有(1)骨髓浸润性疾病:无白血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内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硬化症等。(2)脾脏侵犯的疾病:充血性脾肿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网状内皮系统疾病(高雷氏病、尼曼匹克氏病、勒雷氏病等)、传染性疾病(黑热病、粟粒性结核、梅毒等)、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3)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恶性贫血。(4)播散性红斑狼疮。(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6)再生障碍性贫血。(7)其它疾病:严重感染,布氏杆菌病、结节病、某些难治性贫血、药物过敏等。

  190、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有何特点?

  骨髓象:骨髓中有核细胞量尚丰富,红素细胞比例增多。在缺铁性贫血较严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往往体积较小、边缘不整齐,晚幼红细胞比例减少而中幼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用低铁氰化钾染色,骨髓涂片的碎粒中看不到蓝色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中铁小粒一般也都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或早期的病例中,有时仍可见到少数铁粒幼细胞,所含铁粒数量一般不超过一个,染色较浅;在用铁剂治疗之后,几天之内,即可见到许多铁粒幼细胞,但骨髓碎粒中重复出现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常需在铁剂治疗持续很长时间以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快速进入: 免费试用
详情查看: 付款方式
电话咨询: 4000-8787-36
QQ咨询:

卫生资格考试题库视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