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患儿,男,7天,系G2P2孕39周自然分娩,因“解黑便3天伴呕血3次”于2006年2月12日拟“新生儿出血症”收住入院。患儿3天前开始出现黑便,带血丝,量中,日解4~5次,并逐渐加重,伴呕血,呈血块,无喷射状,伴面色苍白,无发热、无腹胀、无抽搐、无尖叫、无皮肤出血点,曾于当地维生素K1、止血敏对症处理,病情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入院查体:T36.4℃,P136次/min,R48次/min,BP53/30(37)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皮肤轻度黄染,前囟平,反应好,四肢肌张力正常。入院检查:血常规示Hb100g/L,PLT118×109/L;APTT75.5s;大便潜血阳性;胃镜示胃底溃疡伴活动性出血;血培养阳性。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凡命氨基酸静脉高营养治疗,维生素K1、洛赛克、肾上腺素、止血敏及止血芳酸止血,西力欣抗感染,输“O”型洗涤红细胞及同型血浆补充血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护理,12天后,治愈出院。出院诊断:新生儿胃溃疡。
2.护理
2.1观察护理定期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严密监测血压变化,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皮肤颜色及睑结膜色泽,严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和量。如发现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动过速、脉压小、少尿、血压明显下降等,提示有活动性出血致出血性休克,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本例患儿曾于入院后第2天下午突然出现呕吐大量新鲜血性液体,面色苍白加重,心率140次/min,呼吸50次/min,血压80/36(44)mmHg,立即予抬高头位15°~30°,头侧卧位,电动吸痰1次,吸出较多新鲜血性液体,医嘱予维生素K15mg、洛赛克2.1mg止血,之后未出现呕血。
2.2胃管护理留置胃管的目的有:(1)观察出血情况。如引流液由暗红色或咖啡色转为清亮,提示出血停止;反之,则说明有活动性出血。2月15日,患儿行胃镜返回病房后,胃肠减压管内出现鲜红色液体流出,血压48/27(36)mmHg,医嘱立即予生理盐水30ml扩容,并输同型新鲜血浆40ml、肾上腺素鼻饲止血,半小时后复测血压50/29(25)mmHg.(2)消除胃内积血。如出血量大容易积聚于胃内,不但影响溃疡的愈合,同时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腹痛,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应定时清除。在抽取积液时应缓慢,不顺利时可轻轻转动胃管,切忌用力抽吸,以免损伤黏膜或加重出血;(3)胃内注药。活动性出血时通过胃管注入一些药物,常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容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患儿入院即留置胃管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旦等胃液转为清亮,胃液潜血试验阴性24h以上即拔除胃管。
2.3饮食护理出血期间应严格禁食,禁食可使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黏膜的休息。一般出血停止24~48h以上可试进食,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并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新生儿可试喂1/2倍冷母乳或温冷的配方奶,防止再次出血。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或胃管喂养,但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引起类急性胃扩张反应。本例患儿于2月20日起试喂4∶1奶15mlq3h,患儿吃奶好,无呕吐,腹平软,之后逐渐增加奶量,直至出院。
2.4静脉护理留置静脉置管,妥善保护和固定,以维持输液和经静脉给药,必要时建立2~3条静脉通道。应及早输血,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有效循环血量,但应注意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按医嘱正确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注意配伍禁忌,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
2.5体位护理出血时应将患儿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6基础护理
2.6.1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应给予适宜的环境温度。早产儿应放置于保温箱,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胎龄及日龄选择合适的箱温,使起维持正常的体温。
2.6.2保护口腔清洁由于出血患儿抵抗力低下,尤其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增强,易引起口腔感染。另外,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引起口腔内二重感染,导致鹅口疮。因此,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用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如有鹅口疮,则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
2.6.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由于患儿解黑便,且次数多,很容易引起红臀,因此必须勤换尿布,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如出现肛周皮肤红,应涂呋锌油;如有破损,应涂甲紫液等。本例患儿入院时,肛周皮肤红,无破损,经治疗及护理后,出院时肛周皮肤不红。
2.7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应注意饮食护理,注意患儿的奶量及呕吐情况,喂养时应避免太烫;观察其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勤换尿布,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如有带药,应遵医嘱正确服用,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