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等病理变化。
1.气虚
气虚,是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导致。常见临床表现有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1)气滞
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出现胀满疼痛,甚则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常见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等。
(2)气逆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等。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肺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
(3)气陷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是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由于“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即脾胃之气的合称)下陷,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
(4)气闭和气脱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厥、脱等重证。
气闭,多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之极,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