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其它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本节考点: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显著。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在结构上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与子宫肌层相连,不受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宫腔,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在月经期坏死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①增生期: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 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②分泌期: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约为月经周期的15~28天,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③月经期:为月经周期第1~4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落,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图2-2)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研究:雌激素能促使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产生酸性黏多糖,还能使之浓缩及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有一定的黏稠性,对增生期子宫内膜的成长起支持作用。排卵后,孕激素能阻止酸性黏多糖的合成,促使其降解,还能使之去聚合,致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其黏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自由交换,内膜更能获得充足营养,为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作准备。在子宫内膜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各种水解酶,能使蛋白质、核酸和黏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这些水解酶平时保留在溶酶体内,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在阴道上段较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细胞内富有糖原。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为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来潮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至排卵期黏液分泌量增加,黏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大。若将黏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依据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可反映当时的卵巢功能。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孕激素则能增加输卵管的收缩速度,减少输卵管的收缩频率。孕激素可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的正常运行。
(4)乳房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而孕激素则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一些女性在经前期有乳房肿胀和疼痛感,可能是由于乳腺管的扩张、充血以及乳房间质水肿所致。由于雌、孕激素撤退,月经来潮后上述症状大多消退。本文来源:医学考试网(http://www.med68.net)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med68.net/viewnews-61909-pag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