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试述肌酸激酶(CPK)同工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已知CPK含有两个亚单位,即M(muscle)和B(brain),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PK,(两个B链),称为BB-CPK;CPK,(一个M链和一个B链),称为MB-CPK;CPK,(两个M链),称为MM-CPK.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塞之后血清中CPK开始升高时间最早为2h,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h,迟至72h.根据CPK同工酶分离监测证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24h达峰值,36h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h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PK-MB≥总活力的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28%.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时CPK同工酶只检出CPK-MM,故血清CP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指标。“CPK-BB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癫痫大发作后的患者48h内CPK活性也增高。
112.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高哪些?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肝细胞除了具备一般细胞所共有的代谢功能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代谢功能,使机体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生理功能有:(1)是进行蛋白质代谢非常旺盛的器官和合成血浆蛋目的主要场所。血浆全部白蛋白及部分α、β球蛋白都是肝内合成。另外肝脏含有丰富的酶类,参与各种代谢机能。(2)糖代谢:肝脏是调解血糖之重要器官,它可将葡萄糖、果糖等转变为肝糖原,贮于肝内,一旦需要时,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供人体使用。(3)脂类代谢:肝脏分泌胆盐,可乳化脂肪,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4)胆红素代谢:衰老的血红蛋白在网状内皮系统中降解,变为间接胆红素,送入肝脏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变为直接胆红素,经胆道排至肠内。‘肝脏在胆红素的排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5)解毒作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降解、结合等手段,可使体内许多代谢产物,产生化学变化,或失去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或可更快地排出体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雌激素可在肝内灭活,并多数在肝中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成酯,由尿排出。又如:机
体分解蛋白质时产生的氨主要在肝脏内合成尿素,然后排出体外。
113、试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从网状内皮系统释出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它与白蛋自结合在血内运行,进入肝细胞后经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胆红素醛酸脂,即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排泄入毛细血管中随胆汁排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进入肠后,通过肠道细菌的作用;部分结合胆红素被肠道细菌盼p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成游离胆红素,结合和游离的胆红素又被肠道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进一步还原成尿胆原及粪肥原,大部分尿胆原和粪肥原又可分别氧化成尿胆素和粪肥素。少量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其中大部分通过肝脏重新转变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肠腔中去,形成所谓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血中小部分尿胆原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114、何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有哪些别名?
血清中游离状态的胆红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与重氮试剂接触后不立即显色,必须加入乙醇或甲醇后才显红色,此称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随血流送至肝细胞中,经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可溶性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酷,再与重氮试剂作用可立即(通常在lmin内)呈红色,此称直接胆红素。两者合称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名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胆红素、胆红素钠、晶体胆红素、水溶性胆红素、胆红素B、胆红素Ⅱ、结合胆红素等。
间接胆红素又名血胆红素、胶体胆红素、非水溶性胆红素、胆红素A、游离胆红素、胆红素等。
115、为什么做血清胆红素的标本应注意避免阳光照射?
世纪末因为血清胆红质见光易分解,特别是紫外线,其分解后的产物不能再与重氮试剂发生偶合反应,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将标本及时处理。
116.肝脏的免疫学检查
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通过抗HAV-IgM及抗-H此-IgM的测定,可鉴别急性甲型及乙型肝炎。HBV-DNA,DNA多聚酶,抗HBc-lgM,HBAg按顺序被认为是最灵敏的HBV复制指标,抗HBc-lgM二l:5000表示病程在6个月以内,<1:5000则常为慢性感染,HBeAg由阳性转阴性而出现抗-HBe则提示停止复制,病情稳定,但HBV常整合大肝细胞DNA内为以后复发、转为肝硬化或肝癌打下基础。非甲非乙型肝炎仍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可检测抗HAV-lgM,抗HBc-IgM,抗CMV-IgM,抗EBV-lgM,来排除甲型、乙型肝炎,以及排除巨细胞病毒巳MV及EB病毒(EBV)的感染而确诊。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117.刚注入高渗葡萄糖后,为什么不适于作血清钾测定?
高渗葡萄糖注入体内后,在肝脏内合成糖原,这一过程需钾离子参予,当细胞内糖原和蛋白合成增加时,细胞内的钾减少,血浆内的钾即进入细胞内,从而血浆内K+浓度降低,故注入高渗葡萄糖后在一定时间内血清钾浓度暂时降低。;造成血清K十浓度的波动,故在注入高渗葡萄糖后不适于作血清K+测定。
118、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
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
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119、什么是激素?
人体中存在有一些没有导管的腺体,它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性质,直接分泌到细胞外液或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或某些特定器官,影响或改变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机能[起到调解作用。这种腺体称为内分泌腺(或无管腺,它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来看,可分为两类:1类是类固醇,1类是含氮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素等,以及肽类和蛋白质类物质,(如胰岛素、甲状旁腺素等)。不论它的化学本质如何,当其发挥作用时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不能产生l个新的代谢过程,也不直接参与物质或能量的转换,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了组织的生长,分化等形态变化和一系列生理功能,行为上的变化。
120、何谓17-酮类固醇?
17-酮类固醇是1种性激素,在男性中它们大部分由辜丸所产生,少部分由肾上腺皮质所产生,都是类固醇激素,其代谢物亦经尿排出体外。男性激素有辜丸酮,雄酮、和脱氢异雄酮等,后两者通称为17-酮类固醇。类固醇激素皆有1个环戊烷菲的骨架,与胆固醇的关系密切。17-酮类固醇,因其环戊烷菲骨架上第17位连接1个酮基,故名17-酮类固醇。
尿中17-酮类固醇包括了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两部分。它们又可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种。
雌酮含有1个酚式环,故里酸性,在测定时已被用碱洗去,所以通常测定时是测定中性17-酮类固醇,亦即只测定由肾上腺皮质和睾丸产生的类固醇。利用17位上有酮基的类固醇与间二硝基苯在碱性时结合呈红色的反应称为Zimmermann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