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说明Fe、Zn、Cu、Mg的原子吸收光谱特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单色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采用由被测元素作阴极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光源灯发出含有被测元素共振线的线光谱通过原子化器时,其中的共振线被待测元素所吸收,吸收的多少与待测元素的含量有关。
Fe、Zn、Cu、Mg等元素强烈的特征性吸收谱线是:
Fe:248.3nm
Zn:213.8nm(空气—乙炔火焰)
Cu:324.5nm
Mg:285.2nm(空气—乙炔火焰)
82何谓血浆功能酶?举例加以说明。
血浆功能酶是指在血浆中有确定的和特异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类酶,它们不仅在血浆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酶在血浆中的浓度也明显高于其它组织。血浆功能酶包括:
(1)大多数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如凝血酶原(第Ⅱ因子)、前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溶酶原等。
(2)参与血浆脂蛋白代谢的两种酶:脂蛋白脂肪酶(LPL)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3)铜蓝蛋白(亦称亚铁氧化酶)。
(4)肾素(即血管紧张肽原酶):肾素是由肾小球旁器的颗粒细胞合成并释放进入血液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Ⅰ。
(5)血浆胆碱脂酶,等。
83何谓酶的催化活性浓度?酶的活性单位如何表示?
(1)酶的催化活性浓度是酶含量测定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是利用酶的催化特性,通过测定被加速的反应速度来间接的算出酶含量的高低,此法的结果不能用质量单位,只能用反应速度单位(μmol·min-1)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并计算出一定体积(L)标本中酶的含量(活性单位数)。这种表示酶浓度的确切名称是酶的催化活性浓度,简称为酶活性浓度。
(2)酶活性单位有:①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min催化1μmol底物转化的酶量);②催量(katal,简称Kat):它的定义是在最适条件下每s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Kat对血清酶活性测定而言显得过大,故用μkatal或nkatal.两者可换算
1IU=1μmol·min-1=16.67nmol·s-1=16.67nkatal
84解释连续监测法。说明本法为什么要在线性反应期进行测定?
(1)连续监测法是指在适当的仪器上,在不终止酶反应的条件下,多点监测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引起的产物或底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反应速度恒定期间,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度计算酶的活性浓度。由于本方法测定的是反应速率,故又名“速率法”;又由于测定是在酶促反应动态期进行的,故又称“动力学法”(也曾称为“动态法”)。但IFCC文件建议避免将本法称为“动态法”,而应称为“连续监测法”。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推荐使用“连续监测法”。
(2)酶促反应的线性反应期是指在最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零级反应期)的时间内进行的反应。此时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呈正比例,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值亦与酶活性成正比例。这样就能保证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85解释非结合胆红素(Bu)、结合胆红素(Bc)和δ胆红素(Bδ)?
(1)非结合胆红素(Bu)是指游离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分子式为C33H36N4O,分子量584.7,金黄色,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不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是正常血清中的主要胆色素。
(2)结合胆红素(Bc):在一分子非结合型胆红素的两个丙酸基侧链上结合二个葡萄糖醛酸残基即构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二酯,称为结合胆红素(Bc)。它是在肝细胞内合成的,是胆汁中的主要胆红素。水溶性,能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无毒性。
(3)δ—胆红素(Bδ):在长期高胆红素血症病人血浆中存在δ—胆红素。B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脂型的Bδ,是一个丙酸基侧链以共价键与Alb结合,另一个丙酸基侧链结合着糖醛酸;未酯化型Bδ只有一个丙酸基与Alb结合。85%的Bδ能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Bδ既不被肝细胞摄取。也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致使它在循环血液中有较长的停留时间。
86何谓肾清除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说明其判断指标。
(1)肾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min)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滤液量(ml/min)。
(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指单位时间(min)内,肾脏清除血浆内生肌酐的血浆体积,其结果以ml/min表示。
(3)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判断指标主要有:
①参考值:男105±20ml/min
女95±20ml/min
②初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程度:
若Ccr70——51ml/min轻度损害
50——31ml/min中度损害
<30ml/min重度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
若Ccr20——11ml/min为早期肾功能衰竭
10——6ml/min为晚期肾功能衰竭
<5ml/min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③指导治疗:Ccr<30ml/min限制蛋白质摄入
<30ml/min噻嗪类利尿药治疗无效
く10ml/min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87解释Jaffe反应及“假肌酐”两个名词,并说明如何消除“假肌酐”对Jaffe反应的干扰?
(1)Jaffe反应是指血浆中的肌酐与碱性苦味酸盐反应,生成黄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的反应。
(2)Jaffe反应特异性不高,标本中的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乙酰乙酸、甲基多巴、高浓度的葡萄糖、蛋白质和一些抗菌素如青霉素G、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唑啉等也都能与碱性苦味酸生成红色复合物。这些不是肌酐但能起显色反应的物质称为“假肌酐”。
(3)消除“假肌酐”干扰,主要采取两种办法:
①用吸附剂(硅酸铝或纯化漂白土)吸附或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假肌酐”。
②在速率法测定中,设置20S延迟期,即在样品与碱性苦味酸试剂混匀后的20—80S之间(此时期中肌肝与苦味酸反应占主导地位,称为“窗口期”进行测定,可得到较准确的测定结果。
88试述ApoAI、ApoB100和ApoCⅡ的合成部位及其主要功能?
(1)ApoAI由肝细胞合成,是HDL的主要结构蛋白,其功能是激活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在胆固醇的逆向运转中起重要作用。
(2)ApoB100由肝脏合成,是LDL.VLDL的结构蛋白(肝脏合成的每一个VLDL颗粒中只含1分子apoB100,LDL由VLDL转变,每个LDL颗粒中只含1分子apoB100),也是LDL受体的配体。
(3)ApoCⅡ主要来源于肝脏。其主要功能是激活脂蛋白脂酶(LPL),启动LPL对乳糜微粒和VLDL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反应。
89何谓基质效应?试述它对血脂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1)“基质”是指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份。对血清胆固醇测定而言,就是指胆固醇以外血清中的一切成份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2)“基质效应”是指:①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它成分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②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能力的干扰。广义说来,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干扰物(如胆固醇测定中的胆红素、血红蛋白、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但目前只将基质效应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因素(如粘度、pH等)的影响。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称为基质偏差(matrixbias)。
(3)基质效应对血脂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总胆固醇测定为例,1979年由Cooper证实,在胆固醇酶法测定中,由于校准液与病人血清的反应性不同,可使总胆固醇的测定值偏低5%~7%.80年代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校准液中的胆固醇用酶法测定回收率偏低。在甘油三脂、HDL-C及LDL-C酶法测定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质效应。因此采用定值人血清做校准物来克服基质效应对血脂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90说明2.3-DPG对Hb与O2结合的影响?
2.3-DPG是2.3-二磷酸甘油酸的缩写,它是红细胞糖酵解支路的产物。在成熟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在动脉血中为3400μmol/L,静脉血中为4940μmol/L,比糖酵解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等)高出数百倍。研究确定2.3-DPG在红细胞内有重要生理功能,即能降低Hb和O2的亲和力,促使HbO2释放O2以适应组织对氧的需求。
2.3-DPG在近中性pH环境中与Hb(脱氧血红蛋白)以等分子(1:1)结合,结合常数为105mol-1;但是它与HbO2(氧合血红蛋白)的结合常数相比只有前者的1/100,可见2.3-DPG主要与脱氧Hb结合。当它与HbO2的二条β链形成盐键结合后,使Hb变成T型(紧密型),降低了Hb与O2的亲和力,从而促进HbO2解离释放O2.这种作用在PO2较高的肺部影响较小,但血液流经组织时,红细胞内存在的2.3-DPG就发挥作用,使HbO2大量分解释放出O2、供组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