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凡是能抑制咳嗽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药物,都会有镇咳作用。为合理选用,就要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点和作用机制。按其作用和机制不同,通常将镇咳药分为两大类。
1、中枢性镇咳药凡能选择性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的药物,称为中枢性镇咳药。中枢性镇咳药又可进一步分为麻醉性镇咳药(成瘾性镇咳药)和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咳药两类。麻醉性镇咳药以可待因为代表,理论上虽认为该品为吗啡的衍生物,也具成瘾性,但其成瘾性较低,用于镇咳很少能产生成瘾性,所以国外在非处方药中,以糖浆、片剂及复方制剂的形式大量应用,国内也有渐增的应用趋势。麻醉性镇咳药除常用的可待因制剂外,尚有福尔可定。非麻醉性镇咳药主要有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这些药物几乎没有成瘾性,但镇咳作用强度不如可待因。
2、外周性镇咳药凡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中任何一个环节而发挥镇咳作用的,都属此类。如苯佐那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虽对咳嗽中枢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主要是通过其局部麻醉作用,抑制肺牵张感受器及感变神经末梢而发挥镇咳作用,所以仍属外周性镇咳药;那可丁通过抑制吸入性气体及肺牵张感受器而发挥镇咳作用;而苯丙哌林则是通过阻断肺一胸牵张感受器引起的肺迷走神经反射及所具有的平滑肌解痉作用,而产生外周性镇咳作用;甘草流浸膏可因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而发挥镇咳作用。总之,各类镇咳药作用点明确,作用机制清楚,应根据临床的不同需要进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