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外科护理学)讲义 第三章(4)

时间:2012-04-06 13:12来源:主管护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本节考点:
  (1)病因
  (2)病理
  (3)治疗和护理要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某些致病因子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内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受累器官发生栓塞与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病因
  1.
感染 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因为感染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又能使血小板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而促进凝血。
  2.
严重创伤和恶性肿瘤此时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量凝血因子进入血液,在钙离子作用下与凝血因子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活化凝血因子X,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即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凝血。
  3.
休克 由于微血管容积改变及微血流紊乱引起毛细血管血液灌流停止,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粘滞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促凝物质的释放等,均可促使DIC的形成。
  (二)病理
  DIC在病理上有以下
3期变化
  1.高凝期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
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实验室检查见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粘附性增高。
  2.消耗性低凝期 由于广泛的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且多易继发纤溶,常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
病人多以出血表现为主,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肤、胃肠道、口鼻黏膜、创口及注射部位多见。此期应进一步作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减少。
  3.继发性纤溶期 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和抗纤凝作用。所以此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
常表现为严重出血和渗血、休克,甚至MODF。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量降低,纤溶酶原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FDP增多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
  急性DIC时,以上分期常不明显。
  (三)治疗和护理要点
  DIC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应早期预防。DIC一旦发生,应及时控制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新建立凝血与抗凝血间的动态平衡。
  1.抗凝疗法护理
DIC病人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在DIC后期,纤溶亢进时再单独使用肝素,则有加重出血的危险。
  
使用肝素的护理要点用药前要先测定凝血时间,用药后2小时再次测定凝血时间。如凝血时间短于12分钟,提示肝素剂量不足;若超过30分钟则示过量;凝血时间在20分钟左右表示肝素剂量合适。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轻者出现荨麻疹、鼻炎和流泪,重者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消化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若大出血不止,则须用等量的鱼精蛋白拮抗。注射鱼精蛋白速度不宜太快,以免抑制心肌,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和呼吸困难。
  一般在急性DIC的高凝血期用肝素;在低凝血期,肝素与补充凝血因子同时进行;
DIC病人的出血不可贸然使用一般止血剂,以免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被消耗,反而使出血加重。
  2.抗纤溶疗法护理 对DIC后期,因继发纤溶亢进而引起出血,必须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等。由于两个阶段在临床上很难分开,故也有人主张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物,然后再输血或补充凝血因子治疗。
  3.密切监视有无MODF的表现。
  4.预防 
DIC的关键在于预防,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地治疗原发病,消除DIC的各种诱发因素。
  (2)及早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
  (3)严密观察,适时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确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