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格考试吧精心整理中级主管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生长发育考点知识,请考生注意,红色字体为重点记忆内容。
第三节 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张及评价
本节考点:
(1)神经系统的发育
(2)感知的发育
(3)运动功能的发育
(4)语言的发育
(5)心理活动的发展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1.脑 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70g,占其体重的1/9~1/8,达成人脑重(约1500g)的25%;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有主要的沟回,但大脑皮质较薄,沟回较浅。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纤维髓鞘化到4岁时才完成。故婴儿时期由于髓鞘形成不完善,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慢,而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较大,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
2.脊髓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相对较成熟,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而增重、加长。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3.神经反射 出生时小儿即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其中有些条件反射如吸吮、握持、拥抱等反射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如握持反射应于3~4个月时消失,如继续存在则将妨碍手指精细动作的发育。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不如成人灵敏,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Kernig)可为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氏征(Babinski sign)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1个条件反射,即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动作;2个月开始逐渐形成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关的条件反射;3~4个月开始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2~3岁时皮质抑制功能发育完善,到7~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达到一定强度。
二、感知的发育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感知的发育对小儿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1.视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第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可使头跟随移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转动90°,有初步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180°;5~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喜红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的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喜看图画;2岁时两眼调节好,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6岁时视深度充分发育,视力达1.O。
2.听感知的发育 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无空气及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出生3~7天后听力已相当好,声音可引起呼吸节律改变;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定向反应),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岁时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可产生不同反应,闻到乳香会寻找乳头;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
4.皮肤感觉的发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尤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为敏感,触之即有瞬目、张口、缩回手足等反应,而前臂、大腿、躯干部触觉则较迟缓。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缓,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新生儿温度觉很灵敏,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2~3岁时小儿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发育 知觉为人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知觉的发育与听、视、触等感觉的发育密切相关。生后5~6个月时小儿已有手眼协调动作,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了解物体各方面的属性,其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小儿的知觉开始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能区别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三、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的发育可分为粗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的最初形式。新生儿因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传导神经纤维尚未完成髓鞘化,故运动多属无意识和不协调的。此后,尤其第1年内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小儿运动功能日臻完善。
1.平衡和大运动
(1)抬头:因为颈后肌发育先于颈前肌,所以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坐:新生儿腰肌无力,至3个月扶坐时腰仍呈弧形;5个月靠着坐时腰能伸直;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3)匍匐、爬:新生儿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3~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8~9个月时可用上肢向前爬;12个月左右爬时手膝并用;18个月时可爬上台阶。学习爬的动作有助于胸部及智力的发育,并能提早接触周围环境(如手拿不到的东西,通过爬可以拿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站、走、跳:新生儿直立时双下肢稍能负重,出现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5~6个月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并能上下跳动;8个月时可扶站片刻,背、腰、臀部能伸直;10个月左右能扶走;11个月时能独站片刻;15个月时可独自走稳;18个月时已能跑及倒退走;2岁时能并足跳;2岁半时能单足跳1~2次;3岁时双足交替走下楼梯;5岁时能跳绳。
2.细动作 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2个月时握拳姿势逐渐松开,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能握杯喝水;3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4岁时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衣服。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关系密 切。正常儿童天生具备发展语言技能的机制和潜能,但是环境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如与周围人群进行语言交往,其语言能力才能得以发展。通过语言符号,小儿获得更丰富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收社会文化中的信念、习俗及价值观。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须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 新生儿已经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在音响度、音调上有所区别。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2.理解语言阶段 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的名称;9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把手给我”等。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可促进小儿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一般1岁开始会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然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发展为复杂句。
小儿说话的早晚与父母的教育、关注是分不开的。语言发育的过程中,须注意下列现象:①乱语:1~2岁的小儿,很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由于词汇有限,常常说出一些成人听不懂的话语即乱语。遇到此种情况要耐心分析,不要加以训斥,否则会影响说话及表达思维的积极性;②口吃:3~4岁的小儿,词汇增多,但常常发音不准或句法不妥,如把老师发音为“老希”。愈是急于纠正愈容易出现口吃。遇此情况不必急于纠正,一般情况下会逐渐转为发音正常;③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小儿从出声的外部语言向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沉默思考时的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为小儿进入小学、很快发展内部语言打下基础。一般7岁以后,小儿不会再出现自言自语,如继续存在,则应引起注意。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小儿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且随年龄增长,心理活动不断发展。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征,对保证小儿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注意的发展
人对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环境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新生儿已有非条件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可使其停止活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强烈的刺激如鲜艳的色彩、较大的声音或需要的物品(奶瓶等)都能成为小儿无意注意的对象。随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动作语言的发育,小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小儿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自婴幼儿起即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去除外来干扰,引起小儿兴趣。
(二)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事物在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被想起。5~6个月婴儿虽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且以机械记忆为主,精确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小儿有意识的逻辑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三)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婴幼儿的思维为直觉行动思维,即思维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如拿着玩具汽车边推边说“汽车来了”,如果将汽车拿走,活动则停止。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凭具体形象引起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尚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绎推理,如在计算活动中,小儿知道3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6个苹果,但对3+3=6的计算感到困难,必须经过实物的图形等多次计算后才能掌握。随着年龄增大,,小儿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想象的发展
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在大脑中创造出以往未遇到过的或将来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常常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表达出来。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1~2岁时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尚未充分发育,,小儿仅有想象的萌芽,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个别的动作,如模拟妈妈的动作给布娃娃喂饭;3岁后儿童想象内容稍多,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儿童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易变;学龄期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迅速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事物情景或观念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表达。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物关系的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外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甚大。新生儿因不适应宫外环境,常表现出不安、啼哭等消极情绪,哺乳、抚摸、抱、摇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6个月后小儿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性焦虑,9~12个月时依恋达高峰,以后随着与别人交往的增多,逐渐产生比较复杂的情绪,如喜、怒和初步的爱、憎等,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见人怕羞、怕黑、嫉妒、爱发脾气等。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易冲动,但反应不一致。随年龄增长和与周围人交往的增加,小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强,逐渐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渐趋稳定,情感也日益分化,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责任感、道德感等。有规律的生活,融洽的家庭气氛,适度的社交活动和避免精神紧张与创伤,能使小儿维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智能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养成。
(六)意志的发展
意志为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无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自己某些行动时即为意志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思维不断发展,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加上成人教育的影响,小儿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顽固和易冲动等。成人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积极的意志,增强其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感。
(七)性格的发展
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因此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各不相同。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时期小儿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自我控制大小便,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儿童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少年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
在小儿性格的发展中,外界环境和父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民主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社交能力强、有分析思考能力的儿童;严厉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儿童冷酷、顽固,缺乏自信及自尊;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依赖性强;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则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会说谎的性格。
(八)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各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儿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并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新生儿醒觉时间短,对周围环境反应少,但不舒服时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2个月时注视母亲脸,逗引会微笑;4个月认出母亲与熟悉的东西,能发现和玩弄自己的手、脚等,开始与别人玩,高兴时笑出声;6个月能辨出陌生人,玩具被拿走时会表示反对;8个月时注意周围人的行动,寻找落下或被当面遮挡的东西;9~12个月是认生的高峰,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和物有喜或憎的表现,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呼其全名会转头;1岁后独立性增强,能较正确地表示喜怒、爱憎、害怕、同情、妒忌等感情;2岁左右不再认生,爱表现自己,吸引别人注意,喜听故事、看画片,能执行简单命令;3岁时人际交往更熟练,与人同玩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此后,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对周围人和环境的反应能力更趋完善,见表4-2-1。
年龄 |
粗细动作 |
语言 |
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 |
新生儿 |
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 |
能哭叫 |
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
2个月 |
直立位及俯卧位时能抬头 |
发出和谐的喉音 |
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 |
3个月 |
仰卧位变为侧卧位,用手摸东西 |
发咿呀元音 |
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0,注意自己的手 |
4个月 |
扶着髋部能坐,可以在俯卧位时用两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 |
笑出声 |
抓面前物体,自己弄手玩,见食物表示喜悦,较有意识的表示哭和笑 |
5个月 |
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能各握玩具 |
能喃喃的发出单调音节 |
伸手取物,能辨别人声音,望镜中人笑 |
6个月 |
能独坐一会儿,用手摇玩具 |
|
能辨别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捏玩具玩 |
7个月 |
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一手换到另一手 |
能发出“爸爸”“妈妈”复音,但无意识 |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捏饼干吃 |
8个月 |
会爬,会自己坐起来和躺下去,会扶栏杆站起来,会拍手 |
能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 |
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开始认识物体,两手会传递玩具 |
9个月 |
试着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 |
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句,如“再见”等 |
看到熟人会手伸出来要人抱,能与人合作游戏 |
10~11个月 |
能独站片刻,扶椅或推车能走几步,能用拇指,食指对指拿东西 |
开始用单词,能用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 |
能模仿成人的动作,招手说“再见”,抱奶瓶自食 |
12个月 |
能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木棍上 |
能说出物品的名字,如灯、碗等,指出自己的手、眼 |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自己用杯喝水 |
15个月 |
走得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 |
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 |
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
18个月 |
能爬台阶,有目标的扔皮球 |
能认识并指出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
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
2岁 |
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 |
能说出2~3个字构成的句子 |
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能表达懂、喜、怒、怕 |
3岁 |
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穿,脱简单衣服 |
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 |
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表现自尊心,同情心,怕羞 |
4岁 |
能爬梯子,会穿鞋 |
能唱歌 |
能画人像,初步思考问题,记忆力强,好问 |
5岁 |
能单腿跳,会系鞋带 |
开始识字 |
能分辨颜色,数10个数,知道物品用途及性能 |
6-7岁 |
参加简单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泥塑、结蝇等 |
能讲故事,开始写字 |
能数几十个数,可简单加、减运算,喜欢独立自主,形成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