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3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职业病学复习重点(1)

时间:2013-02-23 16:26来源: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劳动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2.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概念、分类及其致病条件;

3.掌握职业病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4.了解常见的有关工作疾病及其特点,劳动卫生的工作内容,我国劳动卫生学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学习要点]

    一、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概念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也可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二)研究对象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三)任务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步认识到,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活质量。因此,广义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还应考虑职业性因素与非职业性因素的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不同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它们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可导致职业性病损。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对职业人群健康有损害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它们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饥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在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