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2013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职业病学复习重点(6)(4)

时间:2013-03-04 18:23来源: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六、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当今电磁污染已成为第四大公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卫生学问题。电磁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波谱的量子能量水平〉12ev,可引起机体生物大分子电离作用的辐射。如宇宙线、X线、γ线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激光等。其中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在国民经济和军事上被广泛应用,下面重点叙述。

  (一) 射频辐射

  1.定义

  射频辐射又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波谱中量子能量水平最小,波长(1mm~3km)最长的频段。

  2.接触机会 广播、电视、雷达发射塔,移动、寻呼通讯基站,频率在300kHz~300GHz;工业高频感应加热(热处理、焊接、冶炼)、医疗射频设备的使用频率为300 kHz~30MHz;微波加热设备频率固定在2450 MHz 、915 MHz;微波通讯频率在3 GHz~300 GHz。

  3.对机体的影响 因为高频和微波的波谱相近,微波的量子能量水平比高频高,所以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作用,又有其独特的作用。

  高频和微波相同的作用

  (1)神经系统 是反应最敏感和最常见的表现,有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昏、乏力、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手足多汗、易脱发等。

  (2)心血管系统 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具体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悸、心前区疼痛和压迫感。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功能变化。

  微波独有的作用 微波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统的改变。

  (1)眼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改变。

  (2)血液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的功能和形态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4.高频和微波防护措施 对高频和微波发射塔、通讯基站建设项目应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对辐射源进行场源良导体屏蔽;对接触高频和微波的职工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加强健康监护。

  (二) 红外辐射

  1.接触机会

  太阳光下的露天作业,开放的火焰、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烘烤等作业。

  2.对机体的危害

  主要是红外线的致热作用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

  (1)皮肤 较大强度的红外线可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反复照射出现色素沉着。过量照射,除急性皮肤烧伤外,还可进入皮下组织,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

  (2)眼睛 可伤及眼角膜、虹膜、晶体、视网膜。长期暴露于低能量的红外线,常见的是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而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产生角膜的热损伤,并能透过角膜伤及虹膜;如果工龄够长,还可出现晶状体混浊,表现为白内障,主诉是自觉视力减退;<1μm的红外线和可见光可达到视网膜,主要损伤黄斑区,多见于弧光灯、电焊、乙炔焊操作者。

  (三) 紫外辐射

  1.接触机会

  凡物体温度达摄氏1200度以上,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温度的增高紫外线的波长变断,强度变大。电焊、气焊、电炉炼钢、紫外线照射等工作场合均可接触紫外线。

  2.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危害。

  (1)皮肤 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随波长而异。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照,可引起皮肤红斑、水泡、水肿;停止照射后24h后可有色素沉着;接触300nm波段,可引起皮肤灼伤;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最强,可引起皮肤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长期暴露紫外线可时皮肤皱缩、老化,更有甚者诱发皮肤癌。

  (2)眼睛 吸收过量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及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 —一种法定的职业病,多见于无防护的电焊操作工或辅助工;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大量反射的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结膜损伤,称为雪盲症。其发作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6—8h,故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起初仅有眼睛异物感或不适,后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眼见皮肤潮红。

  (四) 电离辐射

  1.接触机会

  核工业系统、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放射核素的加工和生产。

  2.对机体的影响

  放射损伤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非随机效应又称肯定效应,当接受机量超过一定水平时,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将急剧增高,损伤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增高,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放射性损伤。

  (1)急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可分为3型。

  骨髓型:最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灶常见。

  胃肠型: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水便,可导致失水,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

  脑型:精神萎靡,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

  (2)慢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受到超限制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

  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可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后期检查可腱见反射、腹壁反射减退。妇女有月经紊乱、经血量减少或闭经。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线增加后减少,骨髓相晚期增生低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