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神经外科医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四)
3.4脑血管解剖
3.4.1大脑血供区域
图3-9描绘了大脑主要供血动脉的供血分布区,这些动脉和中心区血供(纹状体、Heubner迴返动脉(RH,又称内侧纹状动脉))都有很多变异15(例如来自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的不同节段分支供应不同的区域)。
3.4.2大脑的动脉解剖
参见19.3脑血管造影
Willis环
双侧结构完整并对称的Willis环仅见于18%的人群。22-32%的人有单侧或双侧的后交通动脉发育不全,25%的人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缺如或发育不全。
15-35%的患者单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由颈内动脉经后交通动脉供血,而不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胎循环)。
注意:大脑前动脉从视交叉上方经过。
颅内动脉的解剖学分段
- 颈内动脉:传统的分段方法16是从头侧向尾侧分段(与血流方向相反,也与其他动脉的分段方法相反)。相当多的分类方法与其明显不同,并描述了一些重要节段(见表3-917),具体见下文。
- 大脑前动脉18:
- A1:从发出点至前交通动脉
- A2:从前交通动脉至胼缘动脉发出点
- A3:从胼缘动脉发出点至胼胝体上面胼胝体膝后3cm
- A4:胼周动脉
- A5:终末支
- 大脑中动脉18:
- M1:从发出点至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叉(在前后位血管造影片上的水平段)
- M2:从分叉至出外侧裂处
- M3-4:远端分支
- M5:终末分支
- 大脑后动脉(PCA)(有几种分段方法19,20):
- P1:从发出点至后交通动脉起点(又称:中脑、交通前、环状、大脑脚、基底段…),旋长、旋短动脉、丘脑穿动脉均发自P1段。
- P2:从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颞下动脉起点(又称环池、交通后、中脑周围段),P2段穿过环池。海马动脉、颞前动脉、大脑脚穿动脉、脉络膜内后动脉发自P2段。
- P3:从颞下动脉起点至终末分支起点(又称四叠体段)。P3段穿过四叠体池。
- P4:顶枕动脉和距状动脉发出后的节段,包括大脑后动脉的皮层分支。
表3-9 颈内动脉的分段
推荐方法 |
Fischer分段法 |
C1(颈段) |
未描述 |
C2(岩骨段) |
|
C3(破裂孔段) |
C5 |
C4(海绵窦段) |
C4+部分C5 |
C5(床突段) |
C3 |
C6(眼动脉段) |
C2 |
C7(交通段) |
C1 |
前循环(106页编号有误)
颈内动脉(ICA)
15-20%的人一侧颈内动脉急性阻塞可导致中风。
颈内动脉分段及其分支
“颈内动脉虹吸段”: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包括海绵窦段、眼动脉段、交通段)
- C1(颈)段:起自颈动脉分叉处,在颈动脉鞘内与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伴行,被节后交感神经(PGSN)包绕。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内侧,止于岩骨颈内动脉管入口处,无分支。
- C2(岩骨)段:仍被节后交感神经(PGSN)包绕,止于破裂孔后缘(位于Merckel’s囊半月神经节缘的内下方),包括三段:
- 垂直段:颈内动脉上升然后屈曲
- 后曲:在耳蜗前向后内弯曲,
- 水平段:位于岩浅大、小神经的内侧,鼓膜前。
- C3(破裂孔)段:颈内动脉在破裂孔上方走行(不穿过此孔)形成外侧曲,在破裂孔的管性部分上升至鞍旁,穿过硬脑膜经岩舌韧带处延续为海绵窦段。此段分支(通常在血管造影中不显影):
- 颈鼓支(不恒定)至鼓室
- 翼支(翼管支):出现率30%,穿过破裂孔,可延续为翼管动脉
- C4(海绵窦)段:被内皮被覆的窦状隙包绕,仍有节后交感神经(PGSN)包绕,先向前再向内上行,并向后弯曲(颈内动脉内侧曲),水平走行,然后向前弯曲(颈内动脉前曲的一部分)至前床突。止于近端硬膜环(不完全地包绕颈内动脉)。此段有许多分支,主要的是:
- 垂体硬膜干(最大,最近端)
- 小脑幕动脉(又称Bernasconi&Cassinari动脉)
- 脑膜背侧动脉
- 垂体下动脉(供应垂体后叶):其阻塞导致产后席汉氏坏死的垂体后叶梗塞,但由于垂体柄未受损,很少有尿崩
- 脑膜前动脉
- 至海绵窦下部的动脉分支(出现率80%)
- McConnell包膜动脉(出现率30%):供应垂体包膜21
- C5(床突)段:止于远端硬膜环(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此处颈内动脉改为硬膜内走行
- C6(眼)段:起于远端硬膜环,止于近后交通动脉处
- 眼动脉:其起点89%在海绵窦远端(8%在海绵窦内,3%缺如22),经视神经管入眶,在侧位血管造影片上形成特征性的“刺刀样”扭曲。
- 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供应垂体前叶,垂体柄(床突上颈内动脉的第一个分支)
- 后交通动脉:
1.少数人有前丘脑穿支(供应视束、视交叉、下丘脑后部):见下后循环
- 脉络膜前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2-4mm发出,供应视束的一部分,苍白球内侧,内囊膝部(在50%),内囊后肢下半部,海马钩回,豆状核后纤维(视放射)(见751页阻塞症状)。
1.
- C7(交通)段:几乎在后交通动脉处发出,在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之间走行,在前穿质下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CA)
见图19-3,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见560页
大脑前动脉(ACA)
在视神经和前穿质间走行,见图19-2,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见第559页
后循环
见图19-5,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见562页
椎动脉(VA)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个分支,通常也是最大的一个分支。约4%有变异即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椎动脉分为四个节段:
- 第一段:向上后走行,通常在第6颈椎椎体处入颈椎横突孔
- 第二段:在颈椎横突孔内垂直向上走行,伴行有一静脉丛和交感神经丛(来自星状神经节)。在枢椎横突转向外
- 第三段:出枢椎孔,转向后内,沿寰椎后弓上表面一骨沟走行,进入枕骨大孔
- 第四段:穿过硬膜,与对侧椎动脉在桥脑下缘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10%的右侧椎动脉发育不全,5%的左侧椎动脉发育不全;3%的左侧椎动脉闭锁,不与基底动脉相通,2%的右侧椎动脉闭锁,不与基底动脉相通。
分支:
- 脑膜前动脉:发自枢椎水平,可参与对脊索瘤或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供血,在血管阻塞时也可作为循环侧支
- 脑膜后动脉
- 延髓(球)动脉
- 脊髓后动脉
- 小脑后下动脉(最大的分支):可分为4个节段,有3个分支
- 延髓前动脉:在橄榄下端成为延髓外侧动脉
- 延髓外侧动脉(血管造影片上的尾襻):在延髓后缘成为延髓后动脉
- 延髓后动脉:在延髓扁桃体裂内上升
- 扁桃体上动脉(血管造影片上的头襻):
- 脉络膜动脉(第一个分支)由此处(脉络点)发出,供应第四脑室的脉络丛
- 终支:
- 小脑半球扁桃体动脉(第二个分支)
- 蚓下动脉(第三个分支)下曲=连接点
-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BA)(由两侧椎动脉汇合而成)
- 小脑前下动脉:从基底动脉下段发出,在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前方向后外侧走行。其常发出一襻汇入内听动脉并发出迷路动脉,然后供应小脑下部的前外侧,并与小脑后下动脉形成吻合
- 内听动脉(迷路动脉)
- 桥脑支
- 小脑上动脉(SCA)
- 蚓上动脉
5.大脑后动脉:在发出1mm后与后交通动脉汇合(大脑后动脉供血主要源自后交通动脉者占15%,称为胎循环,双侧均源自后交通动脉者占2%)。根据经过的脑池将大脑后动脉分为三个节段,并有以下分支:
- 大脑脚段(P1)
- 中脑穿动脉(供应顶盖、大脑脚、Edinger-Westphal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 大脑脚间丘脑穿支(两组后丘脑穿动脉中的第一组)
- 脉络膜后内动脉(大多从P1或P2发出)
- 环池段(P2)
- 脉络膜后外动脉(大多从P2发出)
- 丘脑膝状体丘脑穿支(两组丘脑后穿动脉中的第二组),供应膝状体和丘脑枕
- 颞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颞前支形成吻合)
- 颞后动脉
- 顶枕动脉
- 距动脉
- 四叠体段(P3)
- 四叠体及膝状体分支供应四叠体
- 胼周后动脉(压部)(与大脑前动脉的胼周支形成吻合)
颈外动脉
- 甲状腺上动脉:第一前支
- 咽升动脉
- 舌动脉
- 面动脉:其分支与眼动脉分支形成吻合(重要的侧支循环)
- 枕动脉
- 耳后动脉
- 颞浅动脉
- 额支
- 顶支
- 上颌动脉-最初位于腮腺内
- 脑膜中动脉
- 脑膜副动脉
- 下牙槽动脉
- 眶下动脉
- 其他分支:远端分支可能与眼动脉分支在眶内形成吻合
3.4.3 脑静脉解剖
幕上静脉系统
见图19-4,血管造影片见561页
双侧颈内静脉(IJV)是颅内的主要引流静脉,其中以右侧为主。其他引流静脉包括眶静脉和椎静脉丛。板障静脉和头皮静脉可作为循环侧支,例如当上矢状窦阻塞时23。下面是引流至颈内静脉的各级静脉系统。
- 岩下窦
- 乙状窦
- 岩上窦
- 横窦(65%右大于左)
- Labbe静脉(下吻合静脉)
- 窦汇
- 枕窦
- 上矢状窦
- Trolard静脉(上吻合静脉):位于非优势半球的粗大的浅静脉(Labbe静脉则是在优势半球的更粗大的浅静脉)
- 直窦
- 下矢状窦
- 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 小脑前中央静脉(血管造影中的重要标记,见562页)
- Rosenthal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在室间孔处由以下静脉汇合而成:
- 室间隔前静脉
- 丘纹静脉
海绵窦
传统教材把海绵窦描绘成一个有许多小梁的大静脉腔,灌注研究24及外科手术25均支持海绵窦是一个静脉丛的理论。
- 注入的静脉:
- 上、下眼静脉
- 大脑中央浅静脉
- 蝶顶窦
- 岩上窦、岩下窦
- 内容物
- 动眼神经
- 滑车神经
- 三叉神经眼支
- 三叉神经上颌支(经过海绵窦的神经中唯一不经眶上裂出颅的神经,其经圆孔出颅)
- 颈内动脉
- 外展神经:唯一不附于海绵窦外壁的神经
- 三角区(Parkinson三角):上缘: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下缘:三叉神经眼支、外展神经(手术进入海绵窦的解剖标志)27,28(P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