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如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各种严重感染等。
2.身体状况 评估休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重要器官功能,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
(1)意识和表情:休克早期病人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休克加重时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若病人意识清楚,对刺激反应正常,表明循环血量基本补足。
(2)皮肤色泽及温度:评估有无皮肤口唇黏膜苍白,四肢湿冷;休克晚期可出现发绀,皮肤呈现花斑状。补充血容量后,若四肢转暖,皮肤干燥,说明末梢循环恢复,休克有好转。
(3)血压与脉压:休克时收缩压常低于90mmHg,脉压小于20mmHg。
(4)脉搏:休克早期脉率增快;休克加重时脉细弱,甚至摸不到。临床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指数为0.5表示无休克;>1.0~1.5表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呼吸:注意呼吸次数及节律。休克加重时呼吸急促、变浅、不规则。当呼吸增至30次/分以上或8次/分以下,则表示病情危重。
(6)体温:大多偏低,但感染性休克病人有高热,若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则病情危重。
(7)尿量及尿比重:是反映肾血液灌流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尿比重增高,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尿量大于30ml/h时,表明休克有改善。
3.辅助检查
(1)周围血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可提示失血情况。血细胞比容增高,反映血浆丢失。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感染存在。
(2)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了解有无酸碱平衡失调。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正常值为4.8~5.8kPa(36~44mmHg)。休克时,因肺过度换气,可致PaCO2低于正常;若换气不足,PaC02明显升高。若超过5.9~6.6kPa(45~50mmHg)而通气良好,提示严重肺功能不全。PaCO2高于8kPa(60mmHg),吸人纯氧后仍无改善,应考虑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反映细胞缺氧程度,正常值为1.0~1.5mmol/L。休克时间越长,血流灌注障碍越严重,动脉血乳酸盐浓度也越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4)血浆电解质测定:测定血钾、钠、氯等,了解体液代谢或酸碱平衡失调的程度。
(5)DIC的监测: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其他凝血因子。血小板低于80×10 9/L,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秒以上时应考虑有DIC。
(6)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 20)。低于0.49kPa(5cmH20)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l.47kPa(15cmH20)表示有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20cmH20)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7)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正常值为1.06~1.59kPa(8~12mmHg)。小于0.8kPa反映血容量不足;增高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大于4.0kPa(30mmHg)提示有肺水肿。
(8)心排血量(C0)和心脏指数(CI):成年人正常值为4~6L/min。CI正常值为2.5~3.5L/(min·m 2)。休克时,C0多降低。但有些感染性休克时可增高。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 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及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了解程度。
二、护理措施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 休克病人病情严重,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可同时监测CVP。
3.合理补液 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后输胶体液,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根据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4.记录出入量 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15~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观察意识表情、面唇色泽、皮肤肢端温度、瞳孔及尿量。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唇色红,肢体转暖;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 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2.使用抗休克裤 抗休克裤充气后在腹部与腿部加压,使血液回流入心脏,改善组织灌流,同时可以控制腹部和下肢出血。当休克纠正后,由腹部开始缓慢放气,每15秒测量血压1次,若血压下降超过5mmHg,应停止放气,并重新注气。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血管扩张药过程中,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预防血压骤降引起不良后果。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1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1次,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血管收缩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患处用O.25%普鲁卡因封闭,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
(三)增强心肌功能
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如静脉注射毛花苷丙快速达到洋地黄化(O.8mg/d)。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作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病人作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遵医嘱给予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避免误吸、窒息: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有气道分泌物时及时清除。
3. 协助病人咳嗽、咳痰:痰液及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时,及时清除,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病情许可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 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切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后者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此外,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库存血的复温 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 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