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常见颈部肿块
本节考点:
(1)甲状舌管囊肿
(2)颈淋巴结结核
(3)慢性淋巴结炎
(4)恶性淋巴瘤
(5)转移性肿瘤
(6)腮腺混合瘤
颈部肿块可以是颈部和非颈部疾病的共同表现,常见的肿块类型有肿瘤、炎症和先天性畸形。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炎症有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涎腺炎、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先天性畸形包括甲状腺舌管囊肿或瘘、胸腺咽管囊肿或瘘、囊状淋巴管瘤、颏下皮样囊肿等。
(一)甲状腺舌管囊肿
是与甲状腺发育有关的先天性畸形,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出现1~2cm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痛,吞咽或伸、缩舌时随之上下移动。治疗原则为彻底切除囊肿及其残留的管状结构。
(二)颈淋巴结结核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表现为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颈部一侧或双侧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或形成串珠状肿块,最后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潜行性窦道、慢性溃疡。局部治疗可切除少数局限、活动的淋巴结;寒性脓肿可穿刺抽脓,再注入抗结核药物;窦道或溃疡无继发感染时予以切除,再应用抗结核药物。若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治疗及时有效,病变可停止发展并钙化。
(三)慢性淋巴结炎
多继发于头、面、颈的炎性病变,肿大的淋巴结常散于颈侧区,黄豆大小、较扁平,质软或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可有或无压痛。当原发病灶炎症得到控制,肿大淋巴结多自行消退;长期肿大者,必要时作穿刺或切除肿大淋巴结作病理检查,以排除结核或肿瘤。
(四)恶性淋巴瘤
来源于淋巴组织恶性增生的实体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肿大淋巴结常先出现于一侧或两侧颈侧区,继之逐渐融合成团,生长迅速,且伴腋窝、腹股沟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依靠淋巴结病理检查可确诊。
(五)转移性肿瘤
约占颈部恶性肿瘤的3/4,最常见的为鼻咽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坚硬,表面不平、固定。锁骨上窝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多在胸腹部,但胃肠道、胰腺癌肿多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六)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伸向颈部,呈硬结状,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腮腺混合瘤生长缓慢,但若发生恶变则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晚期可破溃、疼痛或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治疗应早期手术切除,手术的关键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恶变;恶变者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并清除患侧颈淋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