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脑损伤
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前者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后者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发生的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的损伤。按伤后脑组织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脑损伤两类。
一、脑震荡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撞击后,立即发生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病人在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缓、呼吸浅慢,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恢复后对受伤时,甚至受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不能回忆,而对往事记忆清楚,此称为逆行性健忘。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日或数周。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二)治疗原则
脑震荡无需特殊治疗,应卧床休息1~2周,给予镇静剂等对症处理。病人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者;脑裂伤指软脑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者常同时存在,故合称为脑挫裂伤。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1.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症状,伤后立即出现昏迷,昏迷时间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数日至数月不等,严重者长期持续昏迷。
2.局灶症状与体征:脑皮质功能区受损时,伤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或体征,如语言中枢损伤出现失语,运动区受损伤出现锥体束征等。
3.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有红细胞。
4.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因继发脑水肿和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可使早期的意识障碍或偏瘫程度加重,或意识障碍好转后又加重。
5.CT或MRI检查:可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脑水肿的程度及有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
(二)治疗原则
脑挫裂伤一般采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加强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等非手术治疗。当病情恶化出现脑疝征象时,需手术开颅作脑减压术或局部病灶清除术。
三、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血肿(3日内出现症状)、亚急性血肿(伤后3日~3周出现症状)、慢性血肿(伤后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按血肿所在部位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无论哪一种外伤性颅内血肿,主要表现为头部外伤后,先出现原发性脑损伤的症状,当颅内血肿形成后压迫脑组织,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表现。但不同部位的血肿有其各自的特点。
1.硬脑膜外血肿:常因颞侧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引起,大多属于急性型。
病人的意识障碍有三种类型:①典型的意识障碍是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即伤后原发性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在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形成,因颅内压增高导致病人再度出现昏迷;②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血肿的症状被原发性脑损伤所掩盖;③原发性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性昏迷,至血肿形成后始出现继发性昏迷。病人在昏迷前或中间清醒期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幕上血肿大多有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表现。
CT检查表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成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2.硬脑膜下血肿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由脑实质血管破裂所致。因多数与脑挫裂伤和脑水肿同时存在,故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少有“中间清醒期”,较早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症状。
CT检查表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有助于诊断。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较少见,好发于老年人,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多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也可有间歇性神经定位体征,有时可有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精神失常等智力和精神症状。
CT检查表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或双凸镜形影。
3.脑内血肿:多因脑挫裂伤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常与硬脑膜下血肿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很相似。
CT检查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
(二)治疗原则
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