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获得的免疫方式
1.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1~5年后逐渐减少,故还要适时地安排加强免疫,巩固免疫效果。
2.被动免疫:有效时间约3周左右,用于应急预防和治疗。
二、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严格实施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即复种),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一)免疫程序
初生:卡介苗、乙肝疫苗初种(0,1,6)
2个月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初种)(2,3,4)
3个月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初种) (3,4,5)
8个月麻疹减毒活动疫苗(初种)
乙脑流行地区1岁后注射乙脑疫苗
(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 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安排适当场所
(2) 仔细解释
(3)生物制品的准备和处理
(4)严格无菌操作
(5)严格查对
(6)局部消毒
(7) 及时记录和预约
(8)交代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2.严格掌握禁忌证
(1)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
(2)有明确过敏史者禁止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麻疹疫苗(鸡蛋过敏者)、脊髓灰质炎糖丸(牛奶或奶制品过敏)、乙肝疫苗(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等。
(3)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
(4)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5)儿童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有抽搐史者禁用百日咳疫苗。
(6)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
(三)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1.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 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左右,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
(2)全身反应
一般于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体温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5~7天)才有体温上升。此外,还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散在皮疹。
2.异常反应: 发生于少数人,临床症状较重。
(1)过敏性休克:
(2)晕针:
(3)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全身感染:
例:预防接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以下处理不正确的是:
A.使患儿平卧
B.头高位
C.注意保暖
D.吸氧
E.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参考答案解析:B
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给予1:1 000肾上腺素0.5~l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