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
迄今为止手术治疗是公认的贲门癌首选治疗
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因为其组织学为腺癌或黏液腺癌
放射治疗几乎无效
化学治疗效果也甚微
手术治疗
一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
迄今为止手术治疗是公认的贲门癌的首选治疗
由于其组织学为腺癌或粘液腺癌
放射治疗几乎无效
化学治疗效果也甚微
贲门癌手术适应证:①经X线
细胞学及内镜确诊;②超声检查
腹部CT扫描或腹腔镜检除外淋巴结
肝
肾上腺
网膜
腹膜及盆腔转移
无腹水;③一般情况中等以上
无重大心肺或其他脏器合并症
由于贲门的解剖学特点与肝
脾
横结肠
胰尾
肾
肾上腺
小肠
膈肌
后腹膜等诸多脏器相邻
又具有丰富的淋巴引流
向上入纵隔
向下沿大弯及小弯两条主要通道扩散
还可在胃壁内浸润
甚至达到全胃
因此一般的消化道造影不可能显示全部上述各个进程
应用发泡剂双重对比造影
可以清楚显示肿块
软组织影
粘膜破坏
溃疡
胃壁增厚的范围等
但X线改变常要比实际情况轻
应用腹部CT
可以了解肿物与周围器官之关系
但是比较食管的CT所见
贲门癌的阳性发现往往不太肯定
譬如是否侵及胰
往往判断不正确
CT怀疑有胰尾浸润而实际并无粘连
CT认为与胰无关联
但开腹肿瘤与胰浸润粘连成团
CT有助于发现肝转移
但对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就不太准确
总之
在术前判断贲门癌之发展程度
估计其切除可能性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是临床到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为了不使病人失去治疗机会
腹部B超
CT以及食管胃造影等检查的阳性发现
除非确证已有广泛扩散转移
都应给予探查
争取切除病变并恢复消化道连续性
二贲门癌的手术途径及方法
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习惯采用左胸后外侧标准开胸切口经第7肋床或肋间
然后在左膈顶部以食管为轴心作辐射状切口开腹
此种径路
对贲门区显露良好
足以行次全胃切除及胃周及胃左血管的淋巴结清扫
如需要扩大切除范围
行全胃或合并切除脾
部分胰等
则可将该切口向前下延到上腹壁
切断左肋软骨弓膈肌及腹壁肌肉
很方便地变成胸腹联合切口
充分显露上腹部
在心肺功能储备低下和高龄病人中可以采用颈腹二切口非开胸食管内翻拨脱部分胃切除
食管胃颈部吻合术
先开腹探查病变可以切除后
通过胃底或腹段食管开口将食管探条送到颈部
此时颈部食管已经显露
在准备作吻合部位之下方将食管结扎固定在探条上
切断上方食管
持续而均匀地牵拉探条
将食管自上而下翻转拔脱
游离胃常规切除部分胃
大弯剪裁成管状
经食管床上提入颈与食管吻合
这种手术的缺点是胃切除范围受限
可以导致胃侧切缘不净有残余癌
当纵隔过去有炎症
如淋巴结核而发生粘连时
会使翻转拔脱遇到困难
拔不动或是撕裂气管支气管膜部
发生后一种情况时需立即开胸修补
如事先已经估计拔脱有困难时
最好采用开胸切除的办法(图1)

图1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贲门癌切除及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A.食管内翻拔脱术及部分胃切除术
B.经食管床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对心肺功能不足病人还有一种手术径路就是联合胸骨正中切开和上腹正中切口
术中注意防止双侧胸膜破裂
并将心包自膈面游离
中线切开膈肌达食管裂孔
将心包前提显露后纵膈
然后常规将贲门癌及下段食管切除
残胃上提在后纵隔与食管吻合
此种切口显露后纵隔受一定限制
可以使用食管胃机械吻合器以保证吻合口质量
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近侧胃次全切除术适应于贲门部肿瘤体积不大
沿小弯侵延不超过其全长的1/3时
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左后外第7肋床或肋间开胸
探查下段食管
然后以裂孔为轴心向左前切开膈肌
探腹
无肝
腹膜转移或广泛淋巴结转移时
沿大弯离断大网膜
左胃网膜动脉和胃脾韧带中的胃短动脉
离断左侧膈肌脚
完全显露下段食管
清除该部位(包括下肺韧带内)淋巴结
纱布垫开胰体及尾
显露胃左血管及其附近的淋巴结
仔细清扫淋巴结
结扎切断胃左血管
离断肝胃韧带
近侧胃完全游离
在大弯侧裁制胃管
如有胃缝合机可节省操作时间
要求切缘距肿瘤边不<5cm
将胃管顺时针旋转90°
然后与食管下残端对端吻合
里层是全层结节缝合
外层将胃浆肌层向上套叠包绕吻合口约2cm
如望远镜状
吻合前为防止胃口粘膜过长
外翻覆盖肌层边影响吻合操作
可先环状切开胃管口部肌层
此时松弛的粘膜由于远侧肌层回缩而如袖状裸露
充分作粘膜下层止血
齐远侧肌层平面剪除多余之粘膜
此时胃管口的粘膜正好与肌层相平
吻合时视野十分清晰
有助于严密对合(图2)

图2 食管及胃部分切除食管
胃对端吻合术治疗贲门癌
A.胃及食管切除范围(虚线间);B.缝好的胃管顺时针转90°;C.胃管上提与食管吻合;D.内层全层吻合完毕;E.将胃浆肌层包套吻合口约2.5cm长
肿瘤浸润超过胃小弯长度一半时需行全胃切除需离断全部5组胃的血供
全胃切除后缝合十二指肠端
作食管空肠吻合术
最简单的是食管空肠端侧吻合
空肠空肠侧侧吻合术
或者是Roux-Y食管空肠对端吻合
空肠空肠端侧吻合术
作者认为前者操作较简
空肠血运较后者保存更好(图3)

图3 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的胃肠道重建
A.全胃切除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空肠空肠侧侧吻合;
B.全胃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
如肿瘤已侵及胃脾韧带或胰尾则可在次全或全胃切除同时行脾
胰尾切除术
注意妥善缝合胰的切断面
最好再用大网膜覆盖
以防止发生胰管瘘
贲门癌手术治疗时胃切除范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主张一律行全胃切除
有的作者主张整块切除全胃
脾
胰尾
网膜及区域淋巴结取得改进的生存
也有比较次全及全胃切除术后疗效
发现两者之存活率并无差别
建议仅在肿瘤累及胃体时作全胃切除
还有的作者发现在全胃切除术时预防性脾切除对有脾门淋巴结转移者并不无益于长期生存
而对无脾门淋巴结转移病例
未作脾切除的反而存活率高
脾切除组还存在术后感染率高
复发死亡较快等现象
医科院肿瘤医院937例报告中
有10例行全胃切除术
其中9例在1年内死亡
1例没有活过2年
胃次全切除合并切除脾
胰尾者20例
术后死亡2例
有2例存活5年以上(1例6年
另1例8年)
作者同意一些人的观点
贲门癌由于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
早已存在淋巴结转移
根治手术是无助益的
假如肿瘤确实还是局限时
根治手术又无必要
对于局限于贲门部不超过小弯长度的1/3的病变
应行胃次全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
是比较合适的治疗方针
三贲门癌的外科治疗近远期疗效
贲门癌的手术疗效比食管癌要差国内三大组切除率73.7%~82.1%
切除死亡率1.7%~2.4%
三大组的5年生存率19.0%~24.0%
10年生存率8.6%~14.3%
影响贲门癌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是否浸润浆膜以及切除性质(根治或姑息)
贲门癌的国际TNM分期
由于综合了前两个可变因素
同样是预测病人转归的有效指标
四残胃贲门癌
远侧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囊发生癌的报告日益增多其发生率为0.55%~8.9%
其中发生在贲门部的占全部的16.4%~58.5%
残胃贲门癌在贲门癌中的发生率为1.5%~2.7%
残胃癌的定义:
1.首次胃次全切除是治疗良性疾病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2.距首次胃部分切除到发生癌瘤间隔期不少于5年一般认为多发生于毕氏Ⅱ式术后
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
首次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
十二指肠液反流刺激
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存在皆为可能的诱因
放射治疗和化疗
因为贲门癌组织学为腺癌或黏液腺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较食管癌差
化学治疗效果也甚微
单纯放疗很少
多与手术治疗或化疗相结合
食管癌术前放疗能提高切除率
术后放疗对有淋巴结转移或外侵这可提高生存率
放疗和化疗相结合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
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放疗剂量和范围根据病理情况而定;化疗多以联合化疗为主
敏感药物有:氟尿嘧啶
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丝裂霉素和铂类等
(二)预后
贲门癌的手术疗效比食管癌要差国内三大组切除率为73.7%~82.1%
切除死亡率1.7%~2.4%
三大组的5年生存率19.0%~24.0%
10年生存率8.6%~14.3%(表2)

影响贲门癌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是否浸润浆膜以及切除性质(根治或姑息)
贲门癌的国际TNM分期
由于综合了前二个可变因素
同样是预测病人转归的有效指标
937例组中切除698例
除去术后早期死亡12例
剩下686例中有629例资料齐全
可以进行分期
大约1/4是Ⅰ期(24.1%)
3/4是Ⅱ或Ⅲ期(75.9%)
其5年生存率Ⅰ期为43.9%
Ⅱ期为12.8%
Ⅲ期为11.9%
Ⅰ期与Ⅱ
Ⅲ期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本组切除病例中76.5%(512/669)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
肿瘤医院胸外科的临床研究还发现
淋巴结转移的数字多少与预后有关
无淋巴结转移之相对危险度(RR)为1时
1~7个淋巴结转移时RR增加2~3倍
超过8个淋巴结转移时RR增加上千倍
这个情况与在食管癌手术后的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情况相似
可见提出将按数目分级的转移淋巴结(N因素)与肿瘤浸润深度(T因素)聚类
是反映晚期贲门癌术后远期疗效的良好指标(EORTC
1985)
当肿瘤生长过于广泛无法切除时姑息治疗如胃(空肠)造瘘术或是转流手术皆无法延长病人寿命
胃造瘘术的平均存活期比单纯探查的还要短(表3)
食管胃转流手术可以缓解病人的吞咽困难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应该在术中优先考虑实施
除非病人情况已不允许作转流手术
能行转流手术者最好不做造瘘术

当贲门及食管肿瘤侵延广泛和转移严重在术前已判断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
或经开胸探查证实肿瘤不能切净
除上述转流造瘘等方法外
还有一种缓解吞咽困难的方法就是经口行食管病变段扩张腔内置管
或是术中胃或食管造口置管
管是上口呈漏斗状的塑料管
或用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当然置管时操作必须谨慎小心
以免发生穿孔
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在晚期病变并发食管支气管或肺瘘时
采用带膜的支撑支架管置入
其减状效果明显
病人可以恢复从口进食而不再呛咳
置管术一般不能延长病人寿命
只能起到短期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有些病人在置管后可能辅以放疗
但效果不佳
近年来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其他机体防御性反应的病理形态改变已被人们重视已经发现:①癌旁和引流区淋巴结的免疫反应
如为滤泡增生或淋巴增生
其预后比无改变或衰竭型的好
癌四周有淋巴细胞反应或纤维包裹的比无反应或无包裹的好
②癌的组织学类型是决定预后的最基本因素
高分化癌中的Ⅰ级腺癌手术后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5%和40%
Ⅰ级腺癌如果同时存在癌周淋巴细胞反应
癌周纤维包裹和淋巴结免疫反应三项阳性指标
5年生存率达10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