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三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

时间:2009-11-24 17:03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三、钾的正常代谢和失调
(一)钾的正常代谢
钾约98%分布在细胞内,在细胞外液仅70mmol左右,与钠主要为细胞外液阳离子的情况恰好相反。钠和钾在体液间隔中的这种差异,是由细胞膜Na-K-ATP酶(泵)来维持的,它以3 : 2的比率运转Na+出细胞外并使K+入细胞内。全身钾总量储存于肌肉较多,占70%,皮肤或皮下组织占10%,其余大部分在脑脊髓和内脏中。
钾不能在体内产生,主要依靠食入的钾盐。成人每天平均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入钾盐约100mmol(相当于7.4g氯化钾),在小肠以耗能的主动弥散方式被动吸收。消化道的分泌液中含有大量钾盐,在胃肠疾病中,可有大量的钾丢失。90%的钾由肾脏排泄,其余通过汗腺和粪便排除。从肾小球滤过的钾全部被重吸收,但由于钠钾交换的存在,仍有部分钾在远端肾小管细胞被分泌。虽然机体有很强的保钠能力,但保钾作用相对较低。当钾食入减少或停止食入后,每日仍有50mmol的钾继续排泄。
影响钾在细胞内外分布的因素很多,盐皮质类固醇,如醛固酮,以促钾与钠交换的形式增加钾的分泌,而保留钠。胰岛素、葡萄糖可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在合成糖原、蛋白质时均需钾的参与。严重创伤、烧伤、感染或饥饿引起细胞与(或)蛋白质分解旺盛时,可致大量钾释入细胞外液。酸中毒时,氢离子(H+)在血内增多,钾从细胞内移出与氢交换,减轻酸中素毒;同时,在远端肾小管内,氢和钾竞争对钠交换时,由于氢多于钾,故氢与钠交换增多,因此尿中排氢增多,使尿呈酸性,而钾在血中增高。碱中毒时,发生的情况正相反。
钾是生命必需的电解质之一,其生理作用主要包括: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保持细胞应激功能等。
(二)钾代谢失调
1.低钾血症 血清钾的正常范围为3.5~5.5mmol/L。通常以血清钾低于3.5mmol/L称低血钾,严重低血钾至2.0mmol/L以下。常见的病因有: ①长期禁食或偏食、厌食,而静脉又输入无钾溶液; ②长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及肾功能不全的多尿期; ③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腹泻、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等; ④体内分布异常,此时体内总钾量并不低,而是由于细胞代谢和酸碱失衡而引起钾在细胞内外移动所致。
临床表现: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肌无力,表现为肌肉软弱、收缩无力,甚至瘫痪、肠蠕动减弱以至肠麻痹; 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传导和节律异常。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早期出现T波降低、变宽、双相或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和U波。应当注意,低血钾的临床表现和血钾降低程度和速度有关,但有个体差异。伴有严重细胞外液减少时,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很不明显,而仅出现缺水、缺钠所致的症状,一旦缺水纠正后,由于钾进一步被稀释,才出现低钾血症的症状。
治疗:首先应尽快去除病因,减少钾的继续丢失并同时补钾。可参考血清钾测定结果初步确定补钾量。血清钾<3mmol/L,给K+200~400mmol,一般才能提高血清钾1mmol/L。血清钾为3.0~4.5mmol/L,补K+100~200mmol,即可提高血清钾1mmol/L。补钾原则: ①速度不宜过快,如果从静脉中输入K+速度过快,血钾在短时间内剧增,可引起致命后果,因此补钾速度一般限制在10~20mmol/h; ②浓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40mmol/L,切不可静脉推注,否则会致心脏骤停; ③有尿才能补钾,尿量在30~40mL/h或500mL/d以上方可补钾; ④剂量不宜过大,一般限制在80~100 mmol/d。轻度缺钾可口服氯化钾,并鼓励病人进食含钾丰富的水果、蔬菜和肉类。缺钾较重又不能口服,或出现严重心律紊乱,神经肌肉症状者,可静脉滴注氯化钾。方法是将10%氯化钾10~15mL稀释在500mL液体中缓慢滴入。
2.高钾血症 血清钾>5.5mmol/L时,即称高钾血症。其原因多与肾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从尿内排除钾有关。常见的原因有①肾衰、盐皮质激素不足,钾不能有效地从尿中排出; ②进入体内或血液内的钾增多,如口服或静脉输入氯化钾,服用含钾药物,组织损伤或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③酸中毒、应用琥珀酰胆碱,输注精氨酸等使钾在体内分布异常。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常有肢体异常、麻木感觉、极度疲乏、肌肉酸痛等。严重时可出现皮肤苍白、青紫、血压降低等。当血钾超过7mmol/L时,几乎均有心电图改变,早期为T波高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 QRS增宽,PR间期延长,病人出现心律不齐、心跳缓慢,甚至骤停。
治疗:与低钾血症相比较,高钾血症的处理较困难。原则是:①立即停止钾盐的摄入;②积极防治心律失常; ③迅速降低血清钾浓度;④积极及时处理原发疾病和恢复肾功能。
方法有: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100mL,使血溶量增加,钾得到稀释,又使钾移入细胞内或从尿中排出。用25%葡萄糖溶液250mL加胰岛素20U,可使血钾移入细胞内,必要时3~4h重复给药。肾衰时因不能补液过多,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1000mL、胰岛素30U,持续静滴24h,每分钟6滴。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每日口服4次,每次15g,可从消化道带走较多的钾离子。静注10%葡萄糖酸钙20mL,有缓解K+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血清钾浓度时,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钙、镁、磷的正常代谢和代谢失调
(一)钙的正常代谢
成人约需钙0.5~1.0g/d;儿童、妊娠及哺乳者需要量较大,约1.0~1.5g/d。新鲜奶乳制品含钙丰富,肉类及大多的蔬菜含钙较少。钙的吸收率一般在25%~70%左右,主要在酸度较强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正常人排泄钙量的80%在粪便中,尿中仅占20%。
(二)钙的代谢失调
体内钙大部分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贮存于骨骼中,血清钙浓度正常值为2.2~2.7mmol/L,高于2.7mmol/L称高钙血症,低于2.2mmol/L为低钙血症。
1.低钙血症 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坏死性筋膜炎、肾衰、胰瘘或小肠瘘和甲状旁腺受损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如容易激动、口周和指(趾)麻木、手足抽搐、肌肉和腹部绞痛及腱反射亢进。Chvostek征和Truosseau征阳性,心脏收缩减弱,QT间期延长,血清钙测定低于2mmol/L时即可确诊。治疗上应积极纠正原发病,同时用10%葡萄糖酸钙20mL或5%氯化钙10mL静脉注射,可重复给药。对需长期治疗的病人可口服乳酸钙,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
2.高钙血症 主要发生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转移癌,特别是接受雌激素治疗的骨转移性乳癌。腹部外科病人发生高钙血症的机会极少。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常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治疗时应积极处理原发病,补液以纠正失水及增加钙的排泄,还可采用速尿、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磷酸盐及乙胺四乙酸(EDTA)等,以暂时降低血钙浓度。
(三)镁的正常代谢
血清镁浓度正常值为0.70~1.20mmol/L。日常镁摄取量约2/3以上来自蔬菜和粮食,其余来自肉和乳类。食物中的镁约占30%~40%。在肠道经消化解离后吸收,肾脏是排泄镁的重要器官,吸收的镁大部分由肾脏排出。
(四)镁的代谢失调
1.低镁血症 血清镁低于0.7mmol/l,称低镁症。引起镁缺乏的病因主要有严重腹泻、脂肪泻、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胆道疾病与坏死性胰腺炎等。长期应用静脉高营养补镁血不足,也是引起低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镁血症常见症状与低钙表现相似,常出现神经紧张、易激动、烦躁不安、手足徐动等。若怀疑低镁血征,而注射钙剂不能缓解者,应考虑镁缺乏的存在。血清镁浓度的测定一般确诊价值不大,因为镁缺乏不一定出现血清镁过低,而血清镁过低也不一定表现有镁缺乏。应做镁负荷试验,正常人静注氯化镁或硫酸镁0.25mmol/kg后,注入量的90%从尿中排出;而在低镁血症的病人注入相同量的镁剂后,40%~80%的镁仍保留在体内,尿中每日仅排出1mmol。
常用补镁的药物有氯化镁或硫酸镁溶液。一般按0.25mmol/(kg/d)的剂量补镁,严重缺镁时,可给予1mmol/kg/d,用量以每公斤体重给10%硫酸镁0.5mL计算。完全纠正镁缺乏需时较长,在解除症状后仍应补镁1~3周。可使用5%硫酸镁5~10mmol(2.5~5mL),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注射。
2.高镁血症 主要发生在肾功能不全时,因子痫而接受硫酸镁治疗的母婴可发生高镁血症。此外,早期烧伤、大面积损伤或外科应激反应、严重细胞外液不足和酸中毒时,亦可引起血清镁增高。
高镁血症易被忽视,血清镁>2mmol/L时,会出现镁过量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是镁离子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血清镁>5mmol/L时,对神经肌肉结合部有箭毒样作用,可出现腱反射消失,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骤停。心电图示QRS增宽,ST段低平,T波高耸。因此当肾功能不全病人出现神经肌肉症状及心电图示传导障碍,而不能用血钾、钙、磷异常解释时,应想到本症。
因Ca2+与Mg2+在药理上有拮抗作用,治疗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溶于等量葡萄糖溶液静注,10~20min注完,同时积极纠正失水和酸中毒,经治疗后血清镁仍无明显下降可早行透析疗法。
(五)磷的正常代谢
正常人体内含磷约600g,85%左右存在于骨中。血清磷的正常值为1.0~1.6mmol/L。食物中的磷易于吸收,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率约为70%,低血磷时吸收率可达90%。肾脏是排泄磷的主要器官,由肾脏排出的约占60%~80%,由粪便排出的约占20%~40%。
(六)磷代谢失调
1.低磷血症 血清磷低于1.0mmol/L时称低磷血症。引起低磷血症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长期使用静脉高营养而未及时补磷者,也可致低磷血症。
轻度低磷血症临床表现不明显。当血清磷<0.4mmol/L时症状较突出,常可出现乏力、眩晕、烦躁、口吃、肌无力、四肢异样感觉、抽搐等。这些表现常被原发病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所掩盖。处理上,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可用磷酸二氢钠或酸二氢钾缓冲液200mg/d静滴,3~7d即可纠正。
2.高磷血症 血清磷>1.6mmol/L时称高磷血症。多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酸中毒、淋巴瘤及白血病等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的病人,腹部外科病人发生高磷血症较少。
针对病因治疗,同时用肠道磷结合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肾功能衰竭引起高血磷者,可作透析治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