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常见症状的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
(一)病因
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非常广泛,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疾病。
1.中枢性呕吐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洋地黄类中毒;神经官能症,感受到不卫生的环境、气味等。
2.周围性呕吐 常见于胃黏膜受刺激、幽门梗阻等;腹腔脏器急性炎症、肠梗阻等;晕动病、迷路炎、美尼尔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恶心是一种欲将胃内容物经口吐出的不适感觉。
如急性胃炎可发生恶心、呕吐,有时有上腹不适或疼痛,呕吐后可缓解。
慢性胃炎恶心更为明显。
幽门梗阻时呕吐严重而且呕吐量大,并含有隔夜食物及腐臭味。
急性肠炎病人常在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腹泻;
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时也可发生恶心、呕吐。
肝、胆、胰腺疾病,均有恶心、呕吐表现。
剧烈、频繁的呕吐可使胃液大量丢失,从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
(三)护理措施
1.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乏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低等症状。注意观察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量、次数、性质、颜色及气味。注意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和因持续性呕吐大量的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2.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观察尿比重、体重的变化。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1)应用止吐剂,不能放松观察,防止掩盖其他病情。
(2)有些止吐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头晕、嗜睡等,应用后需卧床休息。
4.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呕吐时注意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及时清除污物,保持病房清洁干净,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修养环境。
5.注意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应用放松术,引导病人转移注意力,减少呕吐发生,减轻病人的焦虑状态。
二、腹胀的护理
(一)病因
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肠炎,肠梗阻,肠麻痹,低钾血症等;
肠内气体通过障碍均可导致胃肠道胀气;
此外,腹水或腹部肿瘤时也可出现腹胀。
(二)临床表现
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觉、暖气、肛门排气过多。
当腹胀严重时可有胀痛感,并伴有恶心、呕吐、畏食等症状。如有腹水,可随腹水加重,腹胀加重,甚至可有浮肿、呼吸困难的症状。
(三)护理措施
1.减轻腹胀,可采用肛管排气、应用灌肠或软便剂导泻及应用薄荷油腹部热敷的方法缓解不适。
2.严重腹胀时,可禁食并进行间歇性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症状。同时,要注意观察胃肠减压效果、引流物的性状和量。
3.鼓励病人多活动,特别饭后应协助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道活动,以缓解症状。
4.饮食护理
需要注意鼓励病人少食多餐,多食用蔬菜、高纤维食品,限制食用易产气的食品和引起便秘的食品如豆类、牛奶、坚果、干果等。
有腹水的病人应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钠饮食。
一般腹水病人不需限制饮水量,而当血钠在130mmol/L时,应限制饮水量<1500ml/d。
5.对于有腹水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腹围和体重,观察其变化,作好记录。应用利尿药期问,要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6.腹穿的护理:在操作中应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和面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腹穿后穿刺部位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注意有无液体渗出;详细记录腹水颜色、性状和量,每次放腹水不宜过多,应<2500ml/次;大量放腹水后病人应卧床休息8~12小时。
三、腹痛的护理
(一)病因
腹痛常分为急性、慢性。
急性腹痛多见于炎症,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等;空腔脏器扭曲、梗死,如肠粘连、扭转、肿瘤等引起的肠梗阻;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慢性腹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炎等,以及胃癌、肝癌等腹部肿瘤。
(二)临床表现
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时腹痛多呈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空腔脏器病变时呈阵发性绞痛。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灼痛、胀痛、刀割样痛、绞痛等。十二指肠、胃部疾患多为中上腹部隐痛、灼痛或不适,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畏食等。
(三)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疼痛的变化,了解疼痛的特点,除重视病人主诉外,还应通过观察神志、面容、生命体征等变化,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
2.应协助病人采取有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缓解疼痛,减少疲劳感。对于烦躁不安病人,应加强防护安全措施,防止坠床。
3.当急性腹痛诊断未明时,最好予以禁食,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4.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镇痛,应注意严禁在未确诊前随意使用强效镇痛药或激素,以免改变腹痛的临床表现,掩盖症状、体征而延误病情。
5.根据情况可选择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缓解疼痛,但急腹症时不能热敷。
6.针对病人发生腹痛的病因,教给病人缓解或预防腹痛的方法。如对于消化性溃疡病人,应讲解引发溃疡疼痛的诱因,使患者能够在饮食、嗜好、情绪、生活节奏等方面多加注意;对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病人,应告诉病人如何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
四、腹泻的护理
(一)病因
当大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且稀薄、容量及水分增加时,即为腹泻。
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有肠黏膜炎症、溃疡;
胃、胰、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肠道吸收功能不良;
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引起,如霍乱。
1.急性腹泻以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为最常见。饮食不当、变态反应性疾病、化学药品和毒物的刺激也可引起。
2.慢性腹泻
(1)肠源性腹泻:如慢性肠道感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肿瘤、慢性非异性炎症。
(2)胃源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症、胃癌、胃空肠吻合术后,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
(3)胰源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是由于胰腺外分泌缺乏而引起肠道消化吸收不良所致。
(4)肝胆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等。
(5)功能性腹泻:如精神神经性腹泻、结肠过敏等。
(二)临床表现
腹泻常可伴有腹痛、大便紧迫感及肛周不适感。
1.肠黏膜因炎症、溃疡等,造成大量渗出,导致腹泻。
腹泻特点是粪便含水量大,并有脓、血或黏液,多伴有腹痛、发热。
肠道内水溶性物质吸收障碍,肠蠕动加快而发生腹泻。
2.胃、胰、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肠道吸收功能不良。
腹泻特点是粪便常有不消化食物、泡沫及恶臭,多不伴腹痛,禁食后腹泻可缓解。
3.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引起,如霍乱。
腹泻特点是水样便,排便量大,粪便无脓血、黏液。
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性水肿。
(三)护理措施
1.照顾病人情绪,提供较安逸的用厕和清洗条件,对肠道传染病所致的腹泻,应严格进行消毒隔离。
2.准确记录出入量,严格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和量。注意有无脱水体征。
3.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饮食以低脂少渣食物为主,易消化、低纤维素的流食、半流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嘱病人多饮水,以防频繁腹泻引起脱水。
慢性腹泻病人亦需减少活动,注意饮食调节和保持乐观情绪。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以缓解腹泻时伴随的腹痛症状。
4.对排便次数多和排稀水样便者,要随时估计脱水程度加以补充,并适当补充氯化钠和其他电解质。便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温热坐浴,或会阴部热敷,以保护肛门周围皮肤和黏膜。必要时可在肛周涂抗生素软膏或鞣酸软膏。
5.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1)腹泻严重者可按医嘱选用止泻药如复方地芬诺酯、鞣酸蛋白等,并观察止泻效果不良反应。
(2)腹泻诊断不明者,使用止泻药应审慎,以免贻误病情。
(3)有腹痛者可用解痉止痛药,并观察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五、呕血与黑便的护理
(一)病因
1.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等。
3.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所致食管 胃底静脉血张破裂。
4.胆道和胰腺疾病如胆道和胰腺的炎症、肿瘤等。
5.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应激性溃疡等。
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系统的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部位,其中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黏膜病变及胃癌出血等是常见疾病。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但黑便不一定伴有呕血。
呕血与黑便的颜色取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量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量为5ml左右。即可使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出血量达60ml时可产生黑便。
当出血量大而迅速,血液在肠道内推进较快,也可使粪便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二)临床表现
呕血时可出现恶心、胃部不适、腹痛、周身不适。黑便时可无任何症状,也可有腹胀、腹痛。
当出血量>500ml时,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四肢发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意识模糊等循环衰竭症状。实验室检查会有血红蛋白下降。
(三)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病人,照顾其护理需要,如保暖、床上使用便器、漱口搽面、保持衣被和床单位整洁舒适等,给予亲切安慰,说明情绪安定有助止血,以免因精神紧张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加重出血。
2.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输血。出血性休克的纠正关键在于短期内补足血容量,这样才能维持有效血循环。
根据病人血压、脉搏、周围循环状况、血红蛋白量调整补液速度,
如收缩压<80mmHg,脉搏>120次/分,血红蛋白<80g/L,尿量<20ml/h,心肺功能正常者,可每小时输全血或新鲜血300ml,或补液1000ml;当收缩压>100mmHg,输血、补液的速度可适当减慢,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肿或因血压突然升高引起再出血。
3.止血措施 根据出血原因和病情,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剂:
胃溃疡出血用冰盐水洗胃,胃内降温可使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减少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或在内镜下喷洒药物或用激光止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或用硬化剂治疗。
4.饮食 如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止血后24小时给予温流质饮食;消化性溃疡小量出血,一般不需禁食,可摄入少量流质饮食,以中和胃酸,减少饥饿性胃肠蠕动,有利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需禁食时间较长,一般于出血停止48~72小时后可先试给半量冷流质饮食。
5.治疗护理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并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的依据。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对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
肝病病人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宜输新鲜血,因库存血含氨量高,易诱发肝性脑病。准备好急救用品、药物。
六、黄疸的护理
(一)病因
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Omg/dl时,临床上即可查到黄疸。
引起黄疸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疾病如炎症、水肿、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阻塞性黄疽。
(二)临床表现
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可有全身皮肤瘙痒。伴随肝功能的下降,病人可出现乏力、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消瘦。
(三)护理措施
1.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黄染的分布、深浅和尿、便的颜色。
2.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作好皮肤护理,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帮助减轻黄疸症状。
3.根据病因,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取,适当进食粗纤维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