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创术与更换敷料
一、清创术
清创术是处理开放性损伤最重要、基本、有效的手段。通过清创,可使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开放性损伤变为闭合性损伤,争取伤口一期愈合,通常在局部浸润或全身麻醉下施行。清创最好在伤后6~8小时内施行,这是手术的最佳时机。若伤口污染轻,位于头面部的伤口,在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的情况下,清创缝合时间可延长至伤后12小时或更迟;特殊部位伤口如面部、关节附近及有神经、大血管、内脏等重要组织或器官暴露的伤口,如果无明显感染现象。尽管时间较长,原则上也应清创并缝合伤口。
清创术的步骤:
(1)清创前准备: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选择麻醉方式。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剃除创口周围毛发,清除油污等。
(2)清洗消毒:用肥皂水洗伤口周围皮肤,再以等渗盐水洗净皮肤。去除伤口内敷料,分别用等渗盐水、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伤口,用无菌纱布擦干伤口周围皮肤,术者更换无菌手套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3)清创:仔细检查伤口,去除血凝块及异物,切除失去活力和已游离的组织,修剪创面和边缘,随时冲洗伤口各层,术中注意严格止血。
(4)修复组织:更换全部已用过的手术物品,重新消毒铺单实施手术。对清创彻底的新鲜伤口,可按组织层次即时将伤口缝合,此为一期缝合;对伤口污染重,清创不彻底,感染危险大者,可观察1~2日后延期缝合。清创术同时,可能还需行骨折内固定、关节复位、血管和神经吻合、肌腱缝合、器官切除等修复和功能重建性手术。清创后的伤口内应酌情放置各种引流物,如引流条、引流管等,以促使分泌物排出、减少毒素吸收、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
(5)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有助止血。包扎时应注意引流物的固定并记录其数量,包扎后酌情使用外固定。
二、更换敷料
更换敷料又称换药,是对经过初期治疗的伤口(包括手术切口)作进一步处理的总称。其目的是动态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使肉芽组织健康生长,以利于伤口愈合或为植皮做好准备。
(一)换药室的管理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医院内感染。
2.换药环境和时间 换药时室内空气清洁,光线明亮,温度适宜。一般在晨间护理时、病人进餐时、病人睡眠时、家属探视时、手术人员上手术台前不进行换药。
3.换药顺序 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污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特异性感染伤口应专人换药。
4.换药次数 按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清洁伤口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换药一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时,再度换药;肉芽组织生长健康、分泌物少的伤口,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放置引流的伤口,渗出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脓肿切开引流次日可不换药,以免出血,感染重、脓液多时,一天需更换多次,保持外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浸湿。
(二)换药方法
1.换药前准备
(1)病人准备: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配合。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创面、便于操作,同时注意保暖。严重损伤或大面积烧伤病人,必要时在换药前应用镇静剂或止痛剂。
(2)换药者准备:按无菌操作原则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操作前清洁双手。先了解病人伤口情况,然后准备换药用品。
(3)物品准备:无菌换药碗(盘)、消毒棉球(有75%乙醇棉球和盐水棉球,分置于治疗碗两侧,勿混在一起)、敷料、绷带、引流物及污物盘等,无菌镊2~3把,一把用于传递无菌物品,一把用于操作、接触伤口和敷料。必要时备探针、刮匙和剪刀等。
将另一空治疗碗覆盖在盛有敷料的治疗碗上。特殊伤口需备上述所需溶液及药品。
2.操作
(1)去除伤口敷料:用手揭去外层敷料,用无菌镊除去内层敷料。撕胶布时方向与伤口纵轴方向平行,动作轻柔,胶布痕迹可用汽油棉签浸湿后除去;最内层敷料干燥,与创面粘贴紧密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湿软化敷料后再揭除。防止用力揭开,引起疼痛、渗血及新生肉芽组织损伤。
(2)处理伤口:用双手执镊操作。先以乙醇棉球由外向内擦拭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稍大于敷料范围,避免拭入伤口内。再以生理盐水棉球蘸吸除去伤口内的分泌物及脓液,拭净分泌物、脓液和纤维素膜等,坏死组织和痂皮予以剪除,酌情取标本送细菌培养,根据伤口深度和创面情况置入引流物。一般浅部伤口常用凡士林纱布;分泌物多时用盐水纱布,外加多层干纱布。
(3)包扎固定伤口:用乙醇棉球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一遍,以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及伤口,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换药后整理 换药完毕,协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更换下来的各种敷料集中于弯盘,倾倒入污物桶内;所用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预处理,再进一步消毒灭菌。特殊感染的敷料如破伤风、绿脓杆菌敷料应随即焚烧销毁,器械、器皿作特殊灭菌处理。
(三)不同伤口的处理
1.缝合伤口的处理 无引流物的缝合伤口,如无感染现象,可至拆线时更换伤口敷料。对于手术中渗血较多或有污染的伤口,伤口内常放置橡皮片或橡皮管引流,如渗血、渗液湿透外层纱布,应随时更换敷料,引流物一般术后24~48小时取出。局部以70%乙醇消毒后,更换敷料。
伤口拆线时间:一般头、面和颈部手术4~5日拆线,四肢手术10~12日拆线,其他部位手术7~8日拆线,减张缝合需14日拆线。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应适当推迟拆线时间。
术后3~4日若病人自觉伤口疼痛或有发热,应及时检查伤口,是否有感染发生。如出现缝线反应,针眼周围发红,可用70%乙醇湿敷或红外线照射,使炎症吸收。出现线眼处小脓疱时,即刻拆去此针缝线并去除伤处脓液,再涂以碘酊。伤口感染初期给予物理疗法,化脓时应拆除部分缝线,进行引流。
2.肉芽创面的处理 根据创面的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1)健康肉芽:为鲜红色,较坚实,呈颗粒组织、分泌物少,触之易出血,处理时先以生理盐水棉球蘸吸除去分泌物,外敷等渗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较窄的伤口可用蝶形胶布拉拢创缘,以利尽早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面积较大的新鲜肉芽创面,应尽早植皮覆盖,缩短愈合时间,增强伤口表层强度。
(2)肉芽生长过度:创面高于创缘,阻碍周围上皮生长,应将其剪平,以棉球压迫止血,或用硝酸银烧灼后生理盐水湿敷,数小时后肉芽可复原,再拉拢创缘或植皮。
(3)肉芽水肿:创面淡红、表面光滑,质地松软,触之不易出血,宜用3%~5%高渗氯化钠液湿敷,并注意病人全身营养状况。
(4)伤面脓液量多而稀薄时用抗菌溶液的纱布湿敷。
(5)伤面脓液稠厚,坏死组织多,且有臭味者,应用含氯石灰硼酸溶液(氯亚明)等湿敷。
3.脓腔伤口的处理 伤口深而脓液多者,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冲洗脓腔。根据创面、伤口情况选用引流物,浅部伤口常用凡士林或液状石蜡纱布;伤口较小而深时,应将凡士林纱条送达创口底部,但不可堵塞外口,个别小的引流口需再切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