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新生儿破伤风
本节考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治疗原则
(4)护理措施
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感染,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阵发性痉挛和牙关紧闭、苦笑面容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存在土壤、尘埃、水和人畜的粪便中,在含氧较低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在接生时,如消毒不严或脐部不洁,使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缺氧环境有利于该菌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导致全身肌肉强烈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数为4~7天发病。发病越早,发作期越短,病死率越高。起病初期,患儿烦躁不安,咀嚼肌先受累,张口及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抽搐,口唇皱缩、引起口角上牵,出现苦笑面容,此特征为本病主要表现,继而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阵发性痉挛,间歇期肌强直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强光、声音等)均可引起痉挛发作,发作间期,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病情加重时,出现呼吸肌、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和便秘,常合并肺部感染。可因缺氧、窒息死亡。
(三)治疗原则
保证营养,控制痉挛,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
(四)护理措施
1.镇静、控制痉挛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以中和尚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破伤风痉挛毒素,用前作皮试,皮试阴性后,再注射或静脉滴入1万~2万单位。若反应阳性,则用脱敏注射法。
(2)患儿住单间,专人看护。保持室内绝对安静、空气新鲜、温湿适宜、光线稍暗,避免任何声、光等不良刺激,各种治疗及护理应在镇静剂发挥最大作用时集中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细、快,静脉输液使用留置套管针,减少刺激。
(3)遵医嘱静脉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药物,严禁药液外渗,尤其是止痉药物。每隔4~6小时给药1次,两药物交替使用。
2.处理脐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并以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直至伤口愈合。脐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单位,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部严重感染或脐周脓肿应清创引流。接触伤口的敷料应焚烧处理。
3.密切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尤其是用镇静药后第1次抽搐发生时间、强度大小、持续和间隔时间,抽搐发生时患儿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作好抢救工作。
4.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骨骼肌痉挛,抽搐发作频繁,在治疗中,镇静药物应用剂量较大,易在体内积蓄,引起呼吸停止,而导致患儿死亡。应将抢救物品如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备好放置患儿床前。发作频繁,有缺氧表现,应选用头罩给氧,避免刺激加重病情。当病情好转,缺氧发作间隙,应及时停止用氧,以防发生氧中毒。
5.加强护理,防止受伤:由于患者处于骨骼肌痉挛状态,易发热、出汗,适当打开包被降温、及时擦干汗渍、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注意安全。
6.保证营养:患儿早期吞咽功能障碍,应予静脉营养以保证热量供给。病情好转可经口喂养,训练患儿吸吮及吞咽功能,同时作好口腔护理,尤其在疾病早期,患儿往往处于禁食或鼻饲管喂养期,口唇常干裂,应涂液状石蜡等保持滋润。
7.健康教育:对个体、家庭、社区广泛地进行破伤风预防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在边远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基层接生员,推广无菌接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