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病常见症状和护理
一、常见症状
1.贫血 贫血是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症状。我国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Og/L,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发生原因可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急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临床表现:贫血时由于血液携氧能力减低,可造成全身组织缺氧。轻度贫血多无症状,中、重度贫血可见甲床、口唇及眼结膜苍白,甚至面色苍白。
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常出现头晕、耳鸣、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循环系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贫血可诱发心绞痛、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由于胃肠道缺血缺氧,消化液分泌减少及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多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泄或便秘。肾脏、生殖系统缺氧,可出现多尿、低比重尿、蛋白尿及性功能减退,女性常伴有月经不调或继发性闭经等。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由于环境温度、皮肤色素及水肿等因素会影响皮肤的颜色,贫血时一般以观察甲床、口唇黏膜、睑结膜较为可靠。
临床上将贫血分为轻度(男HB<120g/L,女HB<110g/L)
中度(HB<90g/L)、
重度(HB<60g/L)
极重度(HB<30g/L)四级。
2.继发感染
(1)常见原因:多见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血液病。发热常由于正常成熟白细胞形成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引起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细菌、病毒、真菌。
(2)临床表现:感染部位多为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急性白血病易发生肛周感染或脓肿。轻度或早期感染多为低热或不规则热,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可为弛张热。
3.出血或出血倾向 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易停止的一种症状。
常见原因:出血倾向是血液病常见的表现,发生原因可分为三种:
(1)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等。
(2)血管脆性增加:如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
(3)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常见各型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临床表现:出血常见部位是皮肤黏膜(口腔、鼻腔、牙龈等)、关节腔、内脏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及阴道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多危及生命,颅内出血先兆常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继之昏迷,血小板测定常在30×109/L以下,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脑出血。
二、护理
1.出血倾向
(1)病情观察:定时测血压、心率,注意意识状态。观察皮肤黏膜出血部位、出血范围、出血量及有关检查结果。
(2)保持身心休息: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以防再次出血,被血液污染的衣物、地面应迅速处理,避免病人受惊吓。并嘱病人静心养病、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软食,以避免口腔黏膜擦伤。餐前后可用冷的苏打漱口水含漱。
(4)皮肤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促进止血。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
(5)鼻出血的护理:少量出血可用于棉球或1:1000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促血管收缩达到止血。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作后鼻孔填塞,压迫出血部位促进凝血。嘱病人不要用手挖鼻痂,可用液状石蜡滴鼻,防止黏膜干裂出血。
(6)口腔、牙龈出血的护理: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绵片贴敷齿龈。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病人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不要用牙刷、牙签清理牙齿,可用棉签蘸漱口液擦洗牙齿。用液状石蜡涂抹口唇,以防干裂。
(7)用药的护理:注意观察止血药作用、副作用。
(8)输血及血液制品:遵医嘱输入浓缩血小板、血浆或新鲜全血,输注前要认真核对血型、姓名、输入后注意输血反应、过敏反应。
2.发热、继发感染
(1)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变化规律、呼吸、脉率、血压、意识状态及进食情况,记录出入量,了解有关检查结果。
(2)保持心情平静及舒适体位:环境保持安静,嘱病人静心养病。取舒适体位。
(3)保持病室清洁:室内空气要新鲜,每天用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人员,以防交叉感染。白细胞<1×109/L时应实行保护性隔离。
(4)保持皮肤、口腔卫生:定期擦澡换衣;饭前饭后用漱口液漱口,有真菌感染者漱口液选用碳酸氢钠溶液;每次便后用1:5O0O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女性病人尤应注意会阴部清洁。
(5)饮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料,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发热时每日液体入量在3000ml左右为宜。
(6)寒战与大量出汗的护理:寒战时全身保暖,并饮用较热开水。大量出汗时注意更换内衣,减少不适。
(7)降温护理:体温38.5℃以上应行降温,分为:①物理降温:在头颈、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血液病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②药物降温:经物理降温无效给予药物降温,药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压下降,甚至虚脱。
(8)有关检查的护理:及时配合医生作好各项检查,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目的及标本采集方法。
(9)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了解药物副作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