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本节考点:
(1)人工气道
(2)临床应用
一、人工气道
指将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以便为气道有效引流、通畅或机械通气提供条件。目前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1.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适应证 ①上呼吸道梗阻:口、鼻、咽及喉部软组织损伤、异物或分泌物潴留等导致上呼吸道梗阻,威胁病人生命。②呼吸道保护性机制受损:在正常情况下,咽、喉、声带、气道及隆突通过生理反射对呼吸道起到保护作用。当病人意识改变(特别是昏迷)或麻醉时,正常的生理反射受抑制,易引起误吸及分泌物潴留,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③提供机械通气的通道:为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提供连接呼吸机的通道。
2.人工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①导管扭曲;②痰栓或异物阻塞管道;③气管壁塌陷;④气囊疝出堵塞导管远端开口;⑤管道远端开口嵌顿于隆突、气管侧壁或支气管。
处理方法:①调整人工气道位置;②试验性插入吸痰管并吸痰;③抽出气囊气体。若气道梗阻不缓解,应立即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所置导管,并重新建立人工气道。若气道压力仍然很高,呼吸机不能达到有效通气,则需考虑张力性气胸。
3.人工气道的护理
(1)心理护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技术带有一定的创伤性,加之气管非常敏感,清醒病人对气管内留置导管常难以忍受。应向病人解释建立人工气道的重要性、目的及配合的方法等。体贴关心病人,服务态度和蔼,操作轻柔,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使之感到安全,减轻躁动不安和紧张情绪。因病人建立人工气道会造成语言沟通障碍,常使病人感到孤独和恐惧,应经常与病人握手、说话,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如手势、点头或摇头、睁闭眼或文字沟通等方法加强交流,以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及时满足其需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气管插管的护理:①病人的头部稍后仰,头部位置每1~2小时转动变换一次,避免头皮压伤及导管压迫咽喉部。②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而滑动,致气管黏膜损伤;标明导管插入深度,随时检查导管位置,以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滑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③保持导管通畅,选择比导管略粗的牙垫,避免病人咬扁导管,影响气道通畅;及时吸出导管、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定时雾化吸入,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吸出。④保持口腔清洁,定时予以口腔护理,并防止口腔溃疡。⑤气管套囊每隔4~6小时放气3~5分钟,防止套囊对气管黏膜的长时间压迫。放气前,吸净口腔和咽部的分泌物。放气后,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可流入气管,应经导管吸出。再次充气时应压力不要过高。⑥若呼吸道阻力大或导管过细、无效腔气量大,可将留在口腔外的过长导管剪掉。⑦拔除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有无会厌炎、喉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并经鼻导管或开放式面罩给予吸氧,防止低氧血症。
(3)气管切开的护理:①固定导管的纱布带要松紧适宜,以容纳一手指为宜。②适当支撑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处的管道,以免重力作用于导管导致气管受压而造成气管黏膜坏死。③导管套囊充气压力适当,防止漏气或因压力过高而影响气管黏膜血液供应。充气、放气同气管插管。④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切口周围的纱布清洁干燥,定时更换;若使用金属带套囊导管,其内套管每日至少取出消毒2次。⑤拔除气管导管后,及时清除窦道内分泌物,经常更换纱布,使窦道逐渐愈合。
二、临床应用
当呼吸器官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发生(或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时,以机械装置代替或辅助呼吸肌的工作,此过程称为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
1.临床应用 若肺部发生病变使气体交换障碍时,会导致低氧血症,经面罩吸氧、PaO2<70mmHg、PaCO2正常或偏低,称为换气功能衰竭。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PaC02>50mmHg、pH<7.30,合并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者,称为通气功能衰竭。因通气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应用机械通气恢复肺泡通气量后即可得到纠正。而通气功能正常的低氧血症,仅靠机械通气常难以改善,应采取综合疗法,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氧治疗、胸部物理治疗、机械通气和呼吸末正压(PEEP)治疗等。
(1)机械通气的适应证:预防性机械通气适用于①长时间休克;②严重感染;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行胸腹部手术,明显代谢紊乱;④酸性物质误吸综合征;⑤恶病质。
治疗性机械通气适用于①心肺复苏后期治疗;②换气功能衰竭;③通气功能不全或衰竭;④呼吸功能失调或丧失;⑤非特异性衰弱病人,不能代偿呼吸做功的增加。
(2)机械通气的禁忌证:一般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①气胸;②因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③伴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④支气管内异物;⑤严重心力衰竭继发呼吸衰竭。
(3)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CMV):不允许病人自主呼吸,呼吸做功完全由呼吸机承担。包括压力控制和容量控制。
2)辅助/控制通气(AMV/CMV):病人的吸气力量可触发呼吸机产生同步正压通气。当自主呼吸频率超过预置频率时,为辅助通气;而当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时,转为控制通气。
3)间歇指令通气(IMV):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相结合,在两次正压通气之间允许病人自主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IMV的不同之处在于正压通气是在病人吸气力的触发下发生的,这样就避免IMV时可能发生的自主呼吸与正压通气对抗的现象。
4)压力支持通气(PSV):病人自主呼吸的吸气力可触发呼吸机送气,使气道压迅速上升到预置值。当吸气流速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则由吸气转为呼气。由病人控制主要呼吸参数,潮气量的增加取决于预置压力值,可明显降低自主呼吸时的呼吸做功。
5)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使呼气末的气道压及肺泡内压维持高于大气压的水平,可使小的开放肺泡膨大,萎陷肺泡再膨胀。目的是降低肺内分流量,纠正低氧血症。
(4)呼吸机的撤离:指由机械通气向自主呼吸过渡的过程。其主要指征是需要呼吸支持的原发病减轻或消除。
1)判断临床情况:①呼吸衰竭的病因已基本纠正;②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休克和低血容量已彻底纠正,无频繁或致命的心律失常;③体温正常,感染控制;④自主呼吸平稳,呼吸有力,有良好的吞咽和咳嗽反射;⑤神志清醒或已恢复到机械通气前的较好状态;⑥吸氧浓度逐渐降至40%以下而无明显呼吸困难或发绀,撤机前12小时停用镇静药物。
2)常用的撤机生理参数:①自主呼吸频率<25~30/min;②每分通气量<10L/min;③PaCO2、pH值达正常水平;④顺应性(静态)≥25~30ml/cmH20;⑤Pa02>60mmHg;⑥PEEP<5cmH20等。
2.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神志和呼吸变化。若病人出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发绀、鼻翼扇动等,多为缺O2、C02潴留所致。听诊双侧肺呼吸音可判断有无气管插管移位、气胸、肺不胀、肺炎等;胸廓及腹部呼吸运动幅度是肺扩张程度、肺通气量的重要标志,若幅度降低或消失,常提示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机故障;若以胸式呼吸为主,腹部膨隆应警惕急性胃扩张。
(2)监测血气分析:一般每0.5~1小时做一次血气分析,根据病人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
(3)监测气道峰值压(PAP):若PAP增高,则提示除疾病外,可能有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气管插管或呼吸机管道阻塞或扭曲等、气管插管的斜面贴壁或滑向一侧支气管。若PAP下降,则提示呼吸机管道与气管插管连接处、气管导管气囊或呼吸机管道漏气。
(4)观察呼吸机与病人呼吸的同步性,及时查找不同步的原因并处理。
不同步的常见原因: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②气管插管移位;③通气不当;④肺部、胸腔的急性病理改变,如血、气胸或肺不张;⑤严重缺02、C02潴留未能得到改善;⑥胃潴留或尿潴留;⑦疼痛。
处理方法:①对术前或清醒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②除外不同步的因素后,在不停机的情况下使用吗啡、地西泮、芬太尼等镇静药,必要时使用肌松药;③及时除去呼吸机连接处贮水杯内的蒸馏水,防止过多蒸馏水进入气道;④监测湿化温度,并保持湿化器内适当的蒸馏水量,利于解痉、抗感染、稀释黏痰的药物到达终末气道;⑤气管导管气囊应定时放气,以防气管壁黏膜受压、缺血、坏死,每次30分钟,每4~6小时一次,放气前吸净口、鼻腔的分泌物。
(5)在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呼吸深度及呼吸方式,同时监测心率、血压,观察有无出汗、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如果出现病人烦躁不安、自主呼吸频率加快、心动过速、Sa02和Pa02下降以及PaCO2升高,都是不能耐受撤机的表现,应当停止或减慢撤机过程。
例题
1.通过测定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来评估血容量、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是
A.平均动脉压(MAP)
B.中心静脉压(CVP)
C.肺动脉楔压(PAWP)
D.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E.心排血量(CO)
『正确答案』B
2.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B),即PaCO2>5.33kPa,提示
A.有CO2潴留
B.有过度换气
C.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肾脏代偿
E.呼吸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A
3.属于控制性氧疗的是
A.自主控制深吸气
B.鼻导管吸氧
C.面罩吸氧
D.文图里面罩吸氧
E.带贮气囊面罩吸氧
『正确答案』D
4.以下哪项不是人工气道梗阻的原因
A.导管扭曲
B.导管断开
C.气管壁塌陷
D.痰栓或异物阻塞管道
E.管道远端开口嵌顿于隆突、气管侧壁或支气管
『正确答案』B
5.下面哪项是机械通气的禁忌证
A.长时间休克
B.严重感染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行胸腹部手术,明显代谢紊乱
D.酸性物质误吸综合征
E.因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