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本节考点:
1.缺血性脑卒中
(1)临床表现及诊断
(2)治疗要点
2.出血性脑卒中
(1)临床表现及诊断
(2)治疗要点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指有潜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60%~70%。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引起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或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造成脑缺血性坏死。某些血流缓慢和血压下降的因素是本病的诱因,故病人常在睡眠中发病。由于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脑血管,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根据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3种类型。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可以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麻木、单眼短暂失明及失语等,多无意识障碍。椎动脉系统闭塞的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复视、耳鸣及猝倒等。②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临床表现似TIA,但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达数天,也可完全恢复。③完全性脑卒中(CS):症状较上述两种类型严重,有不同程度昏迷,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及程度。发病24~48小时后CT可显示缺血病灶,MRI可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
(二)治疗原则
一般先采用内科治疗,卧床休息、扩张血管、抗凝、血液稀释及扩容治疗。当脑动脉完全闭塞者24小时内可手术治疗,外科通过手术重新建立脑部血供,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有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出血是因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是高血压病人主要死亡原因。出血部位多在大脑半球深部的基底核壳处,少数发生于小脑及脑干。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发生常与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饮酒、便秘有关,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病。病人突然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语言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半身麻木;严重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以及大小便失禁;病人呼吸深而有鼾声,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甚至去皮质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可伴发消化道出血。
急性脑出血首选CT检查。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经绝对卧床休息、止血、脱水、降低全身血压及颅内压等治疗,病情仍继续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清除血肿,控制活动性出血,解除脑受压。常用手术方法有开颅血肿清除并行减压术,或颅骨钻孔血肿穿刺吸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