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和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由非孕期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在妊娠12周时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到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而伸展变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肉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处,称为生理缩复环。
2.子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为2—3cm,初产妇比经产妇稍长。临产后由于宫缩的牵拉及宫缩时前羊水囊对子宫颈的压力,宫颈内口先扩张,随后宫颈管道逐渐变短消失展平。初产妇一般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口后扩张,经产妇的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口扩张同时进行。
(2)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只能容一指尖,而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缩复,以及前羊膜囊对宫颈压迫,协助扩张宫颈口。胎膜多在宫颈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直接对宫颈的压迫,扩张宫颈口的作用更明显。随着产程的进展,子宫口从指尖宽逐渐扩大直至lOcm,使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临产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和扩张阴道,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筒状,阴道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会阴被胎先露扩张和肛提肌向下及两侧扩展而变薄,使5厘米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胎儿娩出。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和有无畸形。
(一)胎儿大小
1.胎头颅骨
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胎头前部菱形的称为前囟,前囟也称为大囟门。后部三角形的称为后囟,后囟也称为小囟门。颅缝与囟门均有软组织覆盖,使骨板有一定活动余地,使胎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分娩过称中,通过颅缝轻度的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2.胎头径线
(1)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临床以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一般足月妊娠时平均值约为9.3cm。
(2)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11.3cm。
(3)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5厘米,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
(4)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12.5cm。
(二)胎位
如为纵产式(头位或臀位),胎体纵轴与骨盆轴相一致,容易通过产道。矢状缝和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记。头位时,有利于胎头娩出。而臀位时,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妊娠足月的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婴威胁极大。
(三)胎儿畸形
当胎儿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如脑积水、联体儿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精神心理状态可以明显影响产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也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一般来说,产妇对分娩的安全性有顾虑,并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依赖性。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产妇,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使产妇以最佳的精神心理状态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5.仰伸
完成内旋转后,胎头极度俯屈达到外阴部,腹压以及宫缩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颌相继娩出。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使胎头与胎肩成正常关系,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母体前方旋转45°,使胎儿双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以适应出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同时,胎头枕部需在外也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矢状缝与胎肩成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儿娩出 胎儿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出现于耻骨联合下方,前肩娩出,继之,后(左)肩从会阴部娩出,然后胎儿腹部,臀部及下肢全部娩出。
报名信息:护士资格考试报名入口 www.21wecan.com
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护士资格证与执业证的问题
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政策
初级护师考试报名网站
2011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