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最常见的功血为0.5分
A.黄体功能不全
B.子宫内膜脱落不全
C.排卵期出血
D.排卵型月经过多
E.无排卵性功血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使卵巢功能失调并影响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月经不调。功血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约85%患者属于无排卵性功血。
72、女性,38岁。主诉月经过多且经期延长。贫血,血红蛋白仅56g/L,决定行子宫切除术。术前主刀医师在考虑手术各步注意事项时,下列哪项可不必考虑0.5分
A.推离膀胱反折腹膜时避免损伤膀胱
B.推离直肠子宫腹膜反折时,避免损伤直肠
C.切断子宫骶骨韧带时,避免损伤输尿管
D.切断圆韧带时,避免损伤输尿管
E.切断子宫动脉时,注意勿损伤输尿管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由于女性输尿管在跨过髂动脉后,从盆腔边缘沿着卵巢动脉内侧进入盆腔,在盆腔内再由髂内动脉前面、卵巢动脉下面、闭孔动脉、膀胱动脉内侧走向中线,再沿着阔韧带基底部、子宫动脉内侧及下面进入膀胱,故在实行子宫切除术时,切断子宫骶骨韧带、阔韧带及子宫动脉时,最容易误伤输尿管。
73、有关女性生殖系统的淋巴回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0.5分
A.外阴淋巴大部分汇入腹股沟淋巴结
B.阴道下1/3段淋巴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C.腹股沟浅淋巴结大部分汇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D.宫颈淋巴汇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E.子宫体淋巴汇入腰淋巴及腹股沟浅淋巴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股静脉内侧,收纳阴蒂、腹股沟浅淋巴,汇入髂外及闭孔等淋巴结。
74、正常黄体期为0.5分
A.6天
B.8天
C.天
D.2天
E.4天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4日。
75、婴儿出生时卵巢内的始基卵泡数目为0.5分
A.5万~万
B.万~5万
C.5万~20万
D.5万~50万
E.≥50万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胚胎20周时始基卵泡数量约700万个,新生儿出生时下降约200万个,经儿童期至青春期下降只剩越30~50万个。
76、关于卵巢的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0.5分
A.卵巢分泌雌、孕激素和雄激素
B.新生儿的卵巢内含有200多万个始基卵泡
C.妇女-生中有400个左右卵泡发育成熟而排卵
D.卵巢每个月有数个卵泡发育但只有1个卵泡发育成熟而排卵
E.青春期可有排卵和月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胚胎20周时始基卵泡数量最多约700万个,随着退化闭锁的发生,至新生儿出生时卵泡总数下降约200万个。
77、卵泡前半期分泌量少,以后逐步上升,排卵前24小时迅速升高出现分泌陡峰,24小时后骤降,黄体期维持低水平的是0.5分
A.卵泡刺激素
B.黄体生成激素
C.雌激素
D.孕激素
E.泌乳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窦前卵泡阶段,卵泡内膜上出现黄体生成素,故卵泡前半期黄体生成素分泌量很少;月经来潮后,黄体生成素浓度会逐渐升高;在排卵前24小时迅速达到高峰状态,而排卵期发生在此黄体生成素高峰后的8~24小时;黄体生成素半衰期非常短,排卵后24小时其水平即迅速下降;排卵后进入黄体期,黄体生成素维持在下降后的低水平状态。
78、可能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是0.5分
A.先兆流产
B.难免流产
C.过期流产
D.不全流产
E.完全流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不全流产时部分胚胎组织仍残留在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血窦不能关闭,可致大量持续性出血,甚至休克,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过期流产时若胚胎死亡日久,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粘连不易剥离,易感染;同时胎盘在自溶过程中,释放凝血活酶,消耗纤维蛋白原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9、子宫脱垂的主要病因是0.5分
A.习惯性便秘
B.分娩损伤
C.过度负重
D.产后长期哺乳
E.绝经期后盆底肌萎缩松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分娩损伤和产褥早期体力劳动是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分娩时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过度伸展、撕裂未予及时修补;或虽缝合但愈合不良,使子宫及阴道失去强有力的支托而下垂。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可发生子宫脱垂。
80、卵巢内类固醇激素合成的途径为0.5分
A.胆固醇→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B.胆固醇→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C.胆固醇→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D.胆固醇→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E.胆固醇→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卵巢组织有直接摄取胆固醇合成性激素的酶系,在LH排卵峰发生时,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黄素化,激活胆固醇侧链裂解酶Δ47α-羟化酶等,使胆固醇转化为孕激素;女性的雄激素主要为睾酮和雄烯二酮,排卵前在LH峰的作用下,卵巢合成雄激素增多;当LH与卵泡膜细胞上的LH受体结合后,卵泡膜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睾酮和雄烯二酮,二者透过基底膜从卵泡膜细胞进入颗粒细胞内,FSH与颗粒细胞上的FSH受体结合后激活颗粒细胞内的芳香化酶活性,将睾酮和雄烯二酮分别转化为雌二醇和雌酮,进一步羟化为雌三醇,并最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