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注射给药法
注射法是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品用无菌注射器注入体内,使其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常用注射法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注射前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并衣帽整洁。注射部位皮肤用消毒溶液涂擦。方法: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呈螺旋形涂擦,直径在5cm以上,待消毒液干后方可注射。注射药物应临时抽取,药液现配现用,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仔细检查药液质量、药物有效期、安瓿及密封瓶是否完整,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交叉感染 注射时要做到一人一套物品,包括注射器、针头、止血带、小垫枕。所有物品须按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液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不漏气。针头应锐利,无钩、无弯曲,型号合适。注射器和针头衔接必须紧密。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装应密封,并在有效期内。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不可在炎症、损伤、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对需长期进行注射病人须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6.药液应现用现配 药液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及时注射,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7.排除空气 注射前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并应防止浪费药液。
8.检查回血 进针后,注射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而皮下、肌内注射,抽吸无回血,才可注入药液。
9.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 根据注射方法,掌握不同的进针深度。进针时不可把针梗全部刺入皮肤内,以防不慎发生断针时处理更为困难。
10.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解除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体位合适,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和拔针快,推药液慢);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同时注射几种药液,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且推药速度宜更慢,以减轻疼痛。
习题:
有关无痛注射正确的叙述是
A.病人注意力要集中
B.刺激性强的药物先注射
C.取侧卧位,上腿弯曲
D.推注药物的速度要匀而快
E.刺激性强的药物做深部注射
二、注射前准备
1.注射用物准备
(1)注射盘:皮肤消毒溶液(2%碘酊和70%乙醇,或安尔碘)、无菌持物镊(放在无菌持物罐内)、砂轮、无菌棉签、乙醇棉球、弯盘等。
(2)注射器及针头: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其中空筒内壁、乳头、活塞须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针头由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组成,除针栓外壁以外,其余部分须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
(3)注射药物:按医嘱准备。
(4)注射本:根据医嘱准备注射本或注射卡。
2.药液抽吸法
(1)自安瓿内吸取药液法。
(2)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法。
(3)吸取结晶、粉剂或油剂注射剂法。
三、皮内注射法(ID)
1.定义 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2.目的 ①药物过敏试验;②预防接种;③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3.部位 ①药物过敏试验在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色较浅,局部反应易于辨认;②预防接种在三角肌下缘;③局部麻醉在相应部位。
4.持针姿势 平执式,即右手拇指、中指握住空筒,示指固定针栓,针尖斜面向上进针。
5.进针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
6.进针深度 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内。
7.注意事项 ①病人已对注射药物有过敏史者不作皮试;②忌用碘酊消毒皮肤,以免脱碘不彻底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③注射部位不可按揉。④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四、皮下注射法(H)
1.定义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2.目的 ①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②预防接种;③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持针姿势 平执式。
5.进针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刺入皮下。
6.进针深度 针头的2/3(1.5~2cm)。
7.注意事项 ①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角,以免刺入肌层;②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③药液少于1ml时,用1ml注射器吸药,保证药物剂量准确。
五、肌内注射法(IM或im)
1.定义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2.目的 ①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②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3.部位 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和大血管较远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其中以臀大肌最为常用。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两种定位方法:①十字法: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平分线,取外上四分之一处(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②联线法;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该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法有两种:①二指法:即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示指和中指构成的内角内。②三指法:即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为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宽约7.5cm,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
(4)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此处肌肉少,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4.体位 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④坐位:便于操作。
5.持针姿势 执笔式(握毛笔式),即右手拇指、示指握住空筒,中指固定针栓进针。
6.进针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90°角刺入肌肉组织。
7.进针深度 针头的2/3(2.5~3cm)。
8.注意事项 2岁以下婴幼儿因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长期注射者,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利药物吸收。
习题:
注射定位法正确的是
A.臀中肌注射:髂前上棘外侧3横指处
B.臀大肌注射:髂嵴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
C.皮内注射:前臂掌侧上1/3处
D.皮下注射:肩峰下2~3横指处
E.臀小肌注射:髂前上棘与臀裂顶点连线的外上1/3处
六、静脉注射(IV或iv)及静脉血标本采集法
1.定义 自静脉注入药液或抽取血标本的方法。
2.目的
(1)静脉注射:①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而需迅速发生药效时采用;②作诊断性检查;③静脉营养治疗;④输液或输血。
(2)静脉血标本采集:①全血标本:测定血沉及血液中某些物质如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血氨的含量;②血清标本:测定肝功能、血清酶、脂类、电解质等;③血培养标本:培养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
习题:
下列检查,需采集全血标本的是
A.肝功能
B.血清酶
C.血脂
D.电解质
E.血肌酐
3.部位 ①四肢浅静脉(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和手背、足背、踝部等静脉);②小儿头皮静脉;③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内侧。
4.方法
(1)静脉注射: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枕,嘱病人握拳,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30°角平执式进针,见回血再平行进针少许,松带、松拳,缓慢注入药物,拔针。
(2)静脉血标本采集:进针方法同静脉注射,见回血后,抽动注射器活塞,抽血至所需量,再松带、松拳,拔针,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标本注入相应容器内。
5.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未刺入血管内,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表现为抽吸无回血,推注药液局部隆起、疼痛。
(2)针头(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即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尚在皮下,表现为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药液可有局部隆起、疼痛。
(3)针头(尖)刺破对侧血管壁,即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表现为抽吸有回血,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4)针头斜面穿透对侧血管壁,即针头刺入过深,穿透下面的血管壁,表现为抽吸无回血,药液注入深层组织。
6.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1)肥胖病人:肥胖者皮下脂肪多,静脉较深,且显露不明显,但较固定,穿刺时须摸准血管走向后正面刺入,进针角度应稍大(30°~40°)。
(2)消瘦病人:消瘦者皮下脂肪少,静脉较滑动,但较明显,穿刺时须固定静脉,正面或侧面刺入。
(3)水肿病人:水肿者静脉不明显,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迅速穿刺。
(4)脱水病人:脱水者静脉萎陷,充盈不良,可作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扩张显露后再穿刺。
(5)老年病人:因老年人皮肤松弛,静脉多硬化,脆性增强,血管易滑动,针头不易刺入。可采用手指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后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
七、动脉注射及动脉血标本采集法
1.定义 自动脉注入药液或抽取血标本的方法。
2.目的
(1)加压输入血液,以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用于抢救重度休克病人。
(2)注入造影剂,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等。
(3)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如头面部疾患采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采用锁骨下动脉;下肢疾患采用股动脉。
(4)采集动脉血标本,作血液气体分析。
3.部位 桡动脉、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
4.方法 操作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在已消毒的范围内摸到欲穿刺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于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角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min。采血作血气分析者,针头拔出后立即刺入软塞以隔绝空气,然后用手搓动注射器以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避免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