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损伤的部位与胎龄有关。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为临床常见的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临床根据病情的表现不同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影像学诊断可无阳性表现。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应迟钝等。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正常值<6μg/L,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
3.脑电图:根据脑损害程度显示不同程度的改变。
4.头颅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床边操作、进行动态观察等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5.CT扫描:有助于了解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合的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6.磁共振成像(MRI):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及CT不易探及的部位病变特点。
(四)治疗原则
作好围生期保健,减少致病因素。本病以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为主。
1.支持疗法:给氧、改善通气,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维持血压稳定。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20mg/kg,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用10mg/kg,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肝功能不全者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
3.治疗脑水肿:控制入量,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推注,严重者可用20%甘露醇。一般不主张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五)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合理给氧,耐心喂养。
2.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监护:监护的主要内容为神志、肌张力、体温、床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致各系统症状。遵医嘱应用脱水药物,避免外渗,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
4.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