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脑损伤性疾病。主要是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缺血缺氧性颅内出血:凡能引起缺氧的因素均可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以未成熟儿多见。
2.产伤性颅内出血:以足月儿多见,因胎头过大、臀产、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多次吸引器助产者等。均可使胎儿头部受挤压而导致小脑天幕撕裂,硬脑膜下出血,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高渗透压的液体输入过快、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还有少数颅内出血者,是由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脑血管畸形引起。
(二)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常见的表现有:
1.意识形态改变: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部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4.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
5.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改变:大小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7.其他:出现黄疸和贫血表现。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急性期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红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严重者出生24小时内脑脊液糖定量降低,5~10天最明显,同时乳酸含量低。
2.CT和B超: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1.支持疗法:保持安静,尽可能减少搬动、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PaO 2,PaCO2、pH等。贫血患儿可输入少量的新鲜血浆或全血,静脉应用维生素C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出血和水肿。
2.止血及对症处理:选择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洛血)等。
3.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还可选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4.降低颅内压: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推注,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20%甘露醇。
5.脑积水治疗:乙酰唑胺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必要时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或侧脑室引流。
(五)护理措施
1.绝对保持安静: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音。使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入院后3天内除臀部护理外免除一切清洁护理,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避免因患儿的烦躁加重缺氧和出血,静脉穿刺选用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输液,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2.喂养: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少量多餐,每日4~6次,保证患儿热量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因为缺氧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通透性增强或破裂,脑血流量减少,易发生脑室及周围室管膜下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出血。
4.并发症的观察: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每4小时测T、P、R、Bp并记录。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并作好抢救准备工作。遵医嘱给予镇静,脱水药(氯丙嗪、异丙嗪各1mg/kg肌内注射,25%甘露醇每次1~2g/kg30分钟内静脉推入)。用药后注意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
5.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给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洛血)等控制出血。
6.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给予安慰,减轻家长的焦虑,鼓励家长坚持治疗和随访,发现有后遗症时,尽早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减轻脑损伤影响。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遵医嘱服用吡拉西坦(脑复康)、脑活素等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协助脑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