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初级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讲义 第三章(7)

时间:2012-05-15 15:38来源:初级护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七节 新生儿黄疸

  本节考点: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3)临床表现
  (4)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病
  (5)辅助检查
  (6)治疗原则
  (7)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较多:每日新生儿胆红素生成610mgkg(平均8.8mgkg),成人胆红素生成仅为3.8mgkg,每日生成的胆红素约为成人的2倍以上,其原因:红细胞破坏多:由于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新生儿初生时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其他来源胆红素生成多: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胆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
  2.
结合运送胆红素能力弱:新生儿出生后的短暂阶段有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
肝脏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出生后510天才可达到成人水平。早产儿血中自蛋白数量少,胆红素的联结运送延缓。
  4.
肝脏酶系统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的量少,且酶的活力不足,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有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至于未结合胆红素潴留在血液中。
  5.
肠肝循环的特殊性: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结合的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再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低,仅为成人的1%2%,所以极易出现黄疸。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
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
  (2)黄疸
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
  (3)黄疸
进展快:每日上升>85.5μmolL5mgdl);
  (4)黄疸持续
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血清结合胆红素
34.2μmolL2mgdl
  2.病因
  (1)感染性:新生儿肝炎:大多数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出生时通过产道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的毒素作用于红细胞,加速红细胞破坏、损伤肝脏细胞,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胆道闭锁:肝肠循环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血清含量增高;胎粪延迟排出;母乳性黄疸:发生率0.5%2%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3K4、樟脑丸等;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
  
  三、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 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头面部、颈部、躯干、腿部及口腔黏膜比较明显,5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在此期间,患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可自行痊愈。
  2.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感染引起的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且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
  3.胆红素脑病 表现当血清
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可因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使大脑神经核黄染、变性坏死,以大脑基底核、下丘脑和第四脑室底部最明显,引起胆红素脑病,或称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笑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临床上分为4期:警告期:嗜睡、脑性尖叫、吸吮力弱、肌张力低下,时限约1224小时;痉挛期:双眼凝视、抽搐、角弓反张、呼吸节律不整,时限约1224小时,最长不超过48小时,预后差,约3/4患儿死于呼吸衰竭;恢复期:抽搐减少至消失,可正常吃奶,此期约持续2周;后遗症期:多在生后2个月左右,出现手足徐动,耳聋,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智力落后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
  
  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病
  1.新生儿溶血病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致使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引起者最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1
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新生儿A型或B型多见。母亲为AB型或婴儿为0型均不发生。常因O型血母亲孕前接触过AB型血,产生相应的抗体,妊娠时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故ABO溶血可有50%第一胎发生。
  (2Rh血型不合:Rh血型有六种抗原(CcDdEe),具有D抗原者为阳性,汉族人99.66%Rh阳性。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Rh阳性胎儿,一般不会发生在母亲未输过血的第一胎,症状随胎次增重。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Rh溶血病症状较重,ABO溶血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有:胎儿水肿;黄疸;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迅速增加;贫血:ABO血型不合者血红蛋白多正常。严重贫血见于Rh血型不合,由于骨髓外造血活跃,出现肝脾肿大,严重者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胆红素脑病。
  2.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牛奶明显增高,使肠道中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及吸收增加所致。
一般于母乳喂养后45天出现黄疸,持续升高,23周达高峰14个月逐渐消退。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停喂母乳24天黄疸明显下降,若不下降应排除此病因。若再继续喂母乳黄疸不再下降或又上升,最终延迟消退。
  3.先天性胆道闭锁:黄疸生后1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皮肤呈黄绿色,肝脏进行性增大,质硬、光滑,粪便呈灰白色(陶土色)。以结合性胆红素增加为主,肝功能异常,B超检查可协助诊断。如不及时治疗34个月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4.新生儿肝炎:一般黄疸于
生后2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伴拒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脾)肿大。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伴肝功能异常
  5.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黄疸于一周内出现,或
黄疸退而复出并进行性加重,并伴全身中毒症状,有感染病灶,以脐炎、皮肤脓疱疮引起最多见。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或两者均高;晚期则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五、辅助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12.9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34.2μmolL2mgdl)。
  2.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可鉴别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
  4.溶血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增高,并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并对母婴血型进行测定,检查有无ABORh血型不合。
  5.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可确诊Rh溶血病;抗体释放试验也为诊断溶血病的可靠方法
  6.肝功能检查,可诊断新生儿肝炎。
  7.
腹部B超检查。对确诊先天性胆道闭锁有意义
  
  六、治疗原则
  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
  3.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七、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观察排泄情况: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
  2.保暖:体温维持在3637℃,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尽早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应耐心、细致喂养患儿,少量多次,保证患儿营养及热量摄入的需要。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如有脓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
光照疗法:按光照疗法护理
  6.遵医嘱用药: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调整液体速度,纠正酸中毒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7.健康指导: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和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8.必要时候换血治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