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儿肥胖症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肥胖症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长)小儿正常标准的20%以上者即为诊断。肥胖不仅影响小儿的健康,还成为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以及猝死的诱因,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营养素摄入过多 如长期摄入淀粉类、高脂肪的食物过多,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剩余热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
2.活动量过少 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因体力活动量过少,导致热能消耗减少,相对剩余热能转化为体脂蓄积。因患病需要减少活动的儿童也容易引起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 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肥胖具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双亲的后代也常常肥胖。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4.其他 疾病、进食过快、精神创伤、心理因素等均可引起小儿肥胖。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根据患儿体重增长情况,将儿童肥胖症分为3度。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体重超过均值20%以上者即为肥胖;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3个年龄阶段。患儿食欲旺盛且有喜食高脂肪和甜食的习惯。
肥胖的儿童常有疲劳感,易疲乏,用力时出现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一换氧不良综合征。
体格检查可见患儿体态肥胖,皮下脂肪多而分布均匀。重度肥胖者可因胸腹、臀部、大腿脂肪过多致皮肤出现白色或紫色条纹。女性肥胖患儿的外生殖器发育大多正常,胸部脂肪增多,应与乳房发育鉴别;男性肥胖患儿由于大腿内侧、会阴部脂肪过多,阴茎可隐匿在脂肪组织中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
患儿体格生长发育往往较正常儿童迅速。骨龄、智力、性发育正常或较早。
患儿因体态肥胖,不爱活动,常出现自卑、胆怯、孤独等心理上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
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可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肝超声显示有脂肪肝。
(四)治疗原则
采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消除心理障碍,配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
(五)护理措施
1.饮食疗法 为了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患儿每日摄入的热量必须低于机体消耗的总热量,同时必须满足小儿的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需要,以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1)每日食物供能总量的减少量,依患儿年龄及其肥胖程度而定。严重肥胖者,可按理想体重所需热能减少30%或更多。肥胖患儿多采用低脂肪、低糖类和高蛋白食谱,其中蛋白质供能占30%~35%,脂肪供能占20%~25%,糖类供能占40%~45%。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蛋白质供能可提高至50%~60%。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少量多餐,杜绝过饱,鼓励患儿选择体积大、饱腹感明显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如萝卜、青菜、黄瓜、番茄等,食品应以蔬菜、水果、米饭、面食为主,加适量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禽蛋、豆类及其制品,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2.运动疗法 是减轻肥胖者体重的重要手段。鼓励患儿选择喜欢和有效的易于坚持的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如运动后出现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提示活动量过度。
3.心理护理 解除患儿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的兴趣。
消除因肥胖带来的自卑心理,鼓励患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帮助患儿对自身形象建立信心,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4.健康教育
(1)向患儿家长讲述科学喂养的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营养过剩;创造条件和机会增加患儿的活动量,对患儿实施生长发育监测,定期门诊观察。
(2)经常向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强调正常饮食制度及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鼓励患儿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