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有黏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多见于20~40岁。病变位于大肠,多数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遗传及感染三大因素有关;精神神经因素、过敏反应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起病缓慢,偶有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因素、感染可使疾病复发或加重。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 轻者或缓解期病人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活动期一般有轻中度腹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排便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重症可有持续性剧烈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
2.腹泻 一般均有腹泻,为最主要症状。腹泻主要是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的情况可以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天2~3次,重者每天10次以上,可为黏液、脓血便,血便,常有里急后重。粪便中黏液脓血是由于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病变比较局限时病人可问断出现便秘。
3.体征 轻者左下腹轻压痛,重者及暴发型病人常引起鼓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
(二)全身表现
低、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贫血、消瘦、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
(三)并发症
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癌变、出血、急性肠穿孔、肠出血等
三、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而持久的病人血清白蛋白降低。
2.粪便检查 常有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红、白细胞。
3.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显示结肠袋变浅或消失,肠腔狭窄,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当有伪息肉形成时可见多发性充盈缺损。
4.结肠镜检查 全结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流质饮食,病人需禁食者,给予静脉营养。腹痛时给予解痉止痛药
2.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胺吡啶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治疗已有缓解者,发作时每天4~6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天2g维持,疗程1~2年。
3.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或应用磺胺吡啶类药物无效的病人。常用氢化可的松每天200~3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1Omg静脉滴注,7~14天改为口服泼尼松每天60mg。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4.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病例。
5.手术治疗 适用于并发肠穿孔、大出血、重症病人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者。
五、护理措施
1.休息 活动期病人应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给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使病人得到身心全面的休息,以减少病人的胃肠蠕动,减轻症状。
2.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富含热量、高蛋白质、低渣软食,有利于肠道吸收。急性发作期和暴发型病人应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生冷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行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利于减轻炎症,控制症状。
3.腹泻护理
①病情观察:了解病人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有无里急后重,有无全身中毒症状,腹泻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②病人应安排至离卫生间较近的房间,便于病人大小便,或室内留置便器;
③要指导病人和家属作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如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便后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洗后轻轻拭干局部,必要时局部涂抹无菌凡士林软膏或涂擦抗生素软膏以保持皮肤的完整;
④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遵医嘱及时给予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
⑤饮食供给同前述。
4.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出现,病人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思想顾虑较重,久而久之病人会有抑郁或焦虑。护理人员应耐心向病人作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其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态调节可使症状得到较好控制和长期缓解,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5.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作好有关用药的解释工作,如药物的用法、作用、不良反应等,柳氮磺胺吡啶既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剂量相关性药物不良反应,饭后服用可减少消化道症状;又可引起皮疹、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要注意激素用量和停药注意事项。对于采用灌肠疗法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尽量抬高臀部,以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6.注意并发症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