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护理措施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 休克病人病情严重,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可同时监测CVP。
3.合理补液 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后输胶体液,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根据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4.记录出入量 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15~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观察意识表情、面唇色泽、皮肤肢端温度、瞳孔及尿量。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唇色红,肢体转暖;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 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2.使用抗休克裤 抗休克裤充气后在腹部与腿部加压,使血液回流入心脏,改善组织灌流,同时可以控制腹部和下肢出血。当休克纠正后,由腹部开始缓慢放气,每15秒测量血压1次,若血压下降超过5mmHg,应停止放气,并重新注气。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血管扩张药过程中,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预防血压骤降引起不良后果。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1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1次,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血管收缩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患处用O.25%普鲁卡因封闭,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
(三)增强心肌功能
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如静脉注射毛花苷丙快速达到洋地黄化(O.8mg/d)。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 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切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后者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此外,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库存血的复温 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 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例题:
各型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尿量减少
E.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正确答案』E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发绀,四肢厥冷
C.脉压小,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脉速
E.抽血时血液粘稠易凝
『正确答案』C
休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
A.补充血容量
B.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D.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纠正酸碱失衡
『正确答案』A
监测休克病情变化最简便的指标是
A.神志
B.皮肤色泽及温度
C.生命体征
D.中心静脉压
E.尿量
『正确答案』E
休克病人应采取的卧位是
A.头高足低位
B.头低足高位
C.中凹卧位
D.左侧卧位
E.右侧卧位
『正确答案』C
急性腹膜炎病人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
A.发热
B.大量呕吐
C.剧烈疼痛
D.血容量减少及毒素吸收
E.细菌毒力强
『正确答案』D
休克病人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均低,提示
A.血容量严重不足
B.心功能不全
C.血管过度收缩
D.血容量相对过多
E.血容量相对不足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