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围麻醉期护理
本节考点:
(1)麻醉前准备
(2)术前用药
(3)麻醉后苏醒期的护理
一、麻醉前准备
(一)麻醉前一般准备
1.成人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6小时,以防止麻醉后呼吸道误吸或呕吐。
2.麻醉前应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纠正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治疗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以增加身体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3.病人精神方面,应着重消除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顾虑。
(二)麻醉前访视
对保证病人安全,使之平稳度过麻醉和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的
(1)通过与病人交流,有助于消除其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心理。
(2)与外科医生讨论,了解病情、手术的范围、大约出血量、手术的危险性、是否需要特殊的麻醉处理,如低温或控制性降压麻醉等,以制定详细的麻醉方案。
2.内容
(1)病史:
1)个人史:包括体力劳动史、特殊嗜好(如烟、酒)史和药物成瘾史等。
2)过去史:有无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疾病。
3)既往手术、麻醉史:包括病人以往所用的麻醉药物、方法和术中、术后的详细情况。
4)治疗、用药史:是否应用降压药、B受体阻滞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强心药、利尿药、抗生素、降糖药、镇静安定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剂量、用药时间及特殊反应。
5)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遗传、过敏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史。
(2)全身状况:包括病人的精神状态、营养发育情况、有无贫血或发绀、发热、脱水及体重变化等。
(3)判定脏器、系统功能:根据各系统及脏器的功能状态,判断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力。
二、术前用药
合理的术前用药可以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完善麻醉效果。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特殊病情、所用麻醉药、麻醉方法以及手术方案加以合理选择。
(一)镇静催眠药
可以抑制病人的情绪激动和多种生理功能,如感觉减退、肌张力下降、血压下降、心率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得以平衡及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有助于麻醉诱导。
1.巴比妥类 如苯巴比妥术前晚或术前2小时应用。
2.地西泮类 如地西泮、氯羟地西泮、硝基地西泮。此类药物由于有抗焦虑及遗忘作用而优于巴比妥类,在治疗局麻药中毒反应时也属首选。
(二)镇痛药
与全身麻醉药起协同作用,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
1.吗啡 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2.哌替啶 镇痛作用同吗啡,不引起平滑肌痉挛。麻醉前应用。
3.其他镇痛药 ①喷他佐辛: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3,具有镇静作用,对循环、肝肾功能影响轻,但不宜用于婴幼儿、脑外伤和呼吸功能不全者;②芬太尼: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00倍,对呼吸中枢抑制明显,对循环影响轻。
(三)抗胆碱能药
主要作用为抑制涎腺、呼吸道腺体分泌,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如阿托品、东莨菪碱麻醉前皮下或肌内注射。
(四)抗组胺药
可以拮抗或阻止组胺释放。H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平滑肌和血管,解除其痉挛。常用异丙嗪。
三、麻醉后苏醒期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除意识障碍病人需带气管插管回病房外,一般应待病人意识恢复、拔除导管后送回病房。此部分工作可在手术室或在麻醉恢复室完成。某些危重病人则需直接送入ICU。
(一)拔管条件
1.意识及肌力恢复,根据指令可睁眼、开口、舌外伸、握手等,上肢可抬高10秒以上。
2.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无呼吸困难的表现。
3.咽喉反射恢复。
4.鼻腔、口腔及气管内无分泌物。
(二)麻醉恢复室的工作
1.观察和评价生命体征
(1)呼吸系统:①观察呼吸次数及胸腹部呼吸动度。以判断吸呼比、呼吸深浅是否合适,有无“三凹征”表现;②肺部听诊,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有无肺不张、肺气肿、分泌物;③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④气管内插管时呼吸监护仪的CO2曲线的判断,必要时作血气分析。
(2)循环系统:①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判断循环血量、心功能;②脉搏、心率强弱及有无受呼吸的影响;③心电图监护。鉴别心律失常和诊断心肌缺血;④末梢循环:压甲床→苍白→放松→再灌注红润,1秒内为正常,延长则表示末梢循环不良;⑤尿量;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疼痛的感知和体温。
2.苏醒过程的管理和病人的转送 体位变化对循环影响很大,尤其在血容量不足时,故在转运前应补足容量,轻柔、缓慢地搬动病人。转送过程中确保静脉、动脉、气管中各种管道的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有呕吐可能者应将其头侧倾。
(三)病人回普通病房的条件
1.神经系统 ①意识恢复;②肌力恢复;③可根据指令睁眼、开口、握手。
2.呼吸系统 ①已拔除气管内插管;②通气量足够;③呼吸频率正常;④无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等);⑤肺听诊无异常;⑥根据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嗽。
3.循环系统 ①血压、心率正常、稳定;②心电图示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表现。
4.其他 ①无明显血容量不足的表现;②血气分析结果正常;③体温在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