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
(1)护理评估
(2)护理措施
手术后期是指病人自手术完毕回病室直至术后康复出院的阶段。
一、护理评估
(一)麻醉、手术方式和术中情况
了解病人采用的麻醉、手术方式、涉及的范围、大小及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安置的引流管等信息,便于术后观察和护理。
(二)目前病人状况
1.心理状况 评估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后果的接受程度(如手术已致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改变者是否担忧对今后生活、工作及社交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对术后康复的认知和信心。
2.身体状况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水平、切口状况、引流情况以及不适主诉等。
3.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可行胸部X线摄片、B超、CT、MRI检查等,了解脏器功能恢复状况。
二、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应根据病人麻醉和手术的具体情况,做好病人的接收工作及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缓解不良心理反应,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
(二)观察生命体征
1.血压 大手术后或有内出血倾向者必要时可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1~2小时1次;中、小手术后每小时测血压1次,直至平稳,并作好记录。
2.体温 体温变化是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刺激的防御反应。术后病人体温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低于38℃。1~2天后恢复正常体温升高。
3.脉搏 随体温而变化。失血、失液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时,脉搏可增快、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变小;若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可为心力衰竭的表现。
4.呼吸 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时,应先检查胸、腹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当,同时应警惕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三)体位
全麻尚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道,清醒后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椎管内麻醉者,应平卧6~8小时,以防因脑脊液外渗而出现头痛;局部麻醉者,可视手术和病人需求安置体位。颅脑手术后,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部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腹部手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既能降低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又利于呼吸;腹腔内有感染者,若病情许可,应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以利有效引流。
(四)引流管护理
多置于体腔(如胸、腹腔等)和空腔脏器(如胃、肠、膀胱等)。随时观察引流是否有效,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阻塞、扭曲、折叠和脱落,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乳胶引流片一般于术后1~2天拔除;单腔或双腔橡皮引流管放置的时间主要根据引流的目的而定,大多要1周内拔除。胃肠减压管一般在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
(五)饮食
视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和病人的反应决定开始饮食的时间和种类:①局麻下实施手术,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②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者,术后3~6小时即可进食;③胃肠道手术,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水、少量流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
(六)活动
原则上应该早期床上活动,并尽早离床活动,但有休克、心衰、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或实施特殊的制动措施的病人则不宜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所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和尿潴留的发生。
(七)常见不适的护理(原因、预防及处理)
1.恶心、呕吐 常见原因为麻醉镇痛后的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自然消失;其次为颅内压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低钾、低钠等所致。腹部手术后病人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应观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及呕吐物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稳定病人情绪,协助其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遵医嘱使用镇吐药物等。
2.腹胀 术后早期腹胀一般是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随手术应激反应的逐渐消退,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且伴严重腹胀,无肠鸣音,可能为腹膜炎或其他原因所致肠麻痹;若腹胀伴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甚至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警惕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腹胀可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功能;亦可使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还会影响胃肠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预防: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开始进食者,不宜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和奶制品等。处理:持续性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高渗溶液低压性灌肠等;非胃肠道手术者,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直至肛门排气;已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者,在严密观察下经非手术治疗未缓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再次手术治疗。
3.呃逆 原因可能为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所致,大多为暂时性,有时亦可为顽固性。处理:手术后早期发生者,可经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和积液、短时间内吸入二氧化碳、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措施得以缓解。如果上腹部手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应警惕吻合口或十二指肠残端瘘导致的膈下感染,应作进一步检查并及时处理。
4.尿潴留 较为多见。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是常见原因。若病人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或虽有排尿,但尿量甚少,次数频繁,均应在耻骨上区叩诊,若有浊音区,基本可确诊为尿潴留。处理: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在取得病人合作,增加其自行排尿信心的前提下,若无禁忌,可协助其坐于床沿或站立排尿;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用镇静止痛药解除切口疼痛,或用氨甲酰胆碱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都能促进病人自行排尿;上述措施均无效时,在严格无菌技术下导尿,第一次导尿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导尿管12天,有利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若有器质性病变(骶前神经损伤、前列腺肥大)者也需留置导尿。
(八)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发热 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临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但若术后3~6天仍持续发热,则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处理:应根据病情和术后不同阶段可能引起发热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加强观察和监测,如血常规、胸部X线摄片、伤口分泌物的涂片和培养、血培养、尿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对症处理;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此外,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及时更换潮湿的被服。
2.术后出血 主要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完善,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原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结扎线脱落、凝血障碍等。当伤口敷料被血液渗湿时应及时打开、检查,若发现血液持续性涌出或在拆除部分缝线后看到出血点,可明确诊断;体腔内出血因位置比较隐蔽、不易及时发现而后果严重。如胸腔手术后,胸引管内每小时血性引流液持续超过100ml,提示有内出血。当术后早期病人出现休克的各种表现或有大量呕血、黑便;或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H2O)、尿量少于25ml/h,尤其是在输给足够液体和血液后,休克征象或实验室指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曾一度好转后又恶化,都提示有术后出血。预防:手术时务必严格止血,结扎规范牢靠,关腹前确认手术野无活动性出血点。处理:一旦确诊为术后出血,及时通知医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完善术前准备,再次手术止血。
3.切口感染 常发生于术后3~4天。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处理:切口已出现早期感染症状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如勤换敷料、局部理疗、有效应用抗生素等;已形成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争取二期愈合。必要时可拆除部分缝线或置引流管引流脓液,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4.切口裂开 多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处。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以及突然增加腹压(如起床、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时)。往往病人一次腹部突然用力时,自觉切口剧疼和松开感。分为完全性(切口全层裂开,可有肠管和网膜脱出)和部分性(深层破裂而皮肤缝线完整)两种。
预防:①手术前后加强营养支持;②手术时用减张缝线,术后延缓拆线时间;③应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④切口外适当用腹带或胸带包扎;⑤及时处理引起腹内压增加的因素,如腹胀、排便困难。处理:对切口完全裂开者,加强安慰和心理护理,使其保持镇静;禁食、胃肠减压;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并用腹带包扎;通知医师入手术室重新缝合处理。
5.肺不张 常发生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多见于老年人、长期吸烟和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者。临床表现为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和心率加快。患侧胸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为管样呼吸音,常位于后肺底部。血气分析示PaO2下降和PaCO2升高。胸部X线检查见典型肺不张征象。
预防:①术前锻炼深呼吸,戒烟及治疗原有的支气管炎或慢性肺部感染;②全麻手术拔管前吸净支气管内分泌物;③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④胸、腹带包扎松紧适直,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⑤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体位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处理: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以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重新膨胀;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6.尿路感染 常继发于尿潴留。感染可起自膀胱炎,上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前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常规检查有较多红细胞和脓细胞,一般无全身症状;后者以女性病人多见。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肾区疼痛,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段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细菌,细菌培养可明确菌种。预防:指导病人尽量自主排尿,预防和及时处理尿潴留是预防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处理:应用有效抗生素、维持充分的尿量和保持排尿通畅。
7.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发生于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的老年人或肥胖者,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多见。病人多有小腿或腹股沟区疼痛和压痛,体检示患肢凹陷性水肿,腓肠肌挤压试验或足背屈曲试验阳性。预防:鼓励病人术后早期离床活动;高危病人,下肢用弹性绷带或穿弹性袜以促进血液回流;避免久坐;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给予抗凝药物。处理:①抬高患肢、制动;②禁忌经患肢静脉输液;③严禁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④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同时加强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
(九)健康教育
1.手术后病人
(1)饮食:告知病人营养素及水分的摄入直接关系到其代谢功能和术后康复。鼓励病人多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若禁食时间较长,需提供肠外营养支持,以促进合成代谢。
(2)活动: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指导其活动:先床上运动,如深呼吸、足趾和踝关节伸屈、下肢肌肉交替松弛和收缩、翻身等;术后第3~4天可试行离床活动,沿床边坐、床旁站立、室内慢步行走,最后至户外活动。但休克、心力衰竭、出血、严重感染、极度衰弱及有制动要求者的活动,应根据其耐受程度而定。
(3)口腔卫生:术后病人因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禁食期间唾液分泌减少、易致口腔炎症,故应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每天两次用漱口水漱口,如口腔黏膜出现糜烂或小白点,及时进行真菌培养或涂片检查。
2.出院病人指导
(1)饮食:进食含有适宜热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均衡饮食。胃切除术后病人应少量多餐。
(2)休息和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可进行散步等轻体力活动,以逐渐恢复体力;术后6周内不宜提举重物。
(3)服药和治疗:病人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为避免和延迟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肿瘤病人。应坚持定期接受化疗和放疗。
(4)随诊和复诊:病人出院后若出现体温>38℃、伤口引流物有异味、切口红肿或有异常腹痛、腹胀、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等。应及时就诊。
一般病人于手术后1~3个月到门诊随访1次,通过系统体检,了解机体的康复程度及切口愈合情况。肿瘤病人应于术后2~4周到门诊随访,以制定继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