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手术室护理工作
一、概述
(一)手术室的设置、布局和配备
1.手术室的位置和要求
应安排在医院内空气洁净处,一般位于建筑的较高层,与手术科室、监护室、病理科、放射科、血库、中心化验室等相邻。
2.手术间的设置和配备
手术间数与手术台数应与外科的实际床位数成比例,一般为1:20~1:25。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目的是为了保证手术室的洁净和控制人员流动。手术间门窗安装要紧密,以免灰尘或飞虫进入。最好采用自动门,宜宽大;窗口应大,利于采光。地面多用易清洗、耐消毒液的材料铺设,坚硬、光滑。墙壁天花板应光滑无孔隙,最好用防火、耐湿,易清洁材料制成。墙角呈弧形,不易蓄积灰尘。室内应设有隔音、空调、净化装置,防止各手术间相互干扰和保持空气洁净。
手术间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器具和物品,包括手术台、器械台、麻醉机、无影灯、吸引器、输液架、踏脚凳及各种扶托、固定病人的物品。现代化大型手术室还应设置中心供气系统、中心负压吸引、中心压缩空气等设施,配备各种监护仪、X线摄影、显微外科和闭路电视等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物品,各种管道、挂钩、电源电线都应以隐蔽方式安装在墙内或天花板上。墙壁上设有足够的电源插座,离地面1米以上,并有防火花、防水装置。手术灯光应为无影、低温、聚光、可调,光线均匀柔和。为防止因意外停电而影响手术,手术室还应配备两路供电设备。空调要使室内温度恒定在20~24℃,相对湿度为40%~60%。
3.其他工作间
包括麻醉准备间、麻醉复苏室、物品准备间等。手术室应有单独的快速灭菌装置,以便进行紧急物品灭菌;设有无菌物品贮藏室以存放无菌敷料、器械等;还配有一定空间存放必要的药品、器材和仪器。洗手间设备包括感应、脚踏式水龙头、无菌刷子、洗手液、无菌擦手巾、泡手桶等。另外,还有更衣室、病人接待处、护士站、值班室、厕所、沐浴间、污物间等亦应设置齐全、布局合理,以减少细菌至最低限度和防止交叉感染为目标。
(二)手术室的管理
包括环境、物品、人员等全方位的管理。因此,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手术室的洁净和安全要求。
1.划区管理
将手术室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三个区域管理。
1)非限制区(污染区) 是指接收病人区、更衣室、休息室等,设在手术室最外侧。病人和工作人员应从不同通道进入手术室。接收病人区应保持安静,核对病人及病历无误后,病人换乘手术室平车,以防止外来车轮带人细菌。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须换手术室鞋,并更换手术室衣裤,戴好专用帽子、口罩,方可进入半限制区。手术室的衣裤及鞋不可穿出手术室外。
2)半限制区(清洁区) 是指办公用房、物品准备间及通向限制区的走廊,设在手术室中间。其为污染区进入无菌区的过渡性区域,进入者不可出高声,凡已作好手臂消毒或已穿无菌手术衣者,切不可再进入此区,以免污染。
3)限制区(无菌区) 是指手术间、洗手间、无菌物品存放问,设在手术室内侧,要求最为严格。非手术人员或非在岗人员禁止入内,手术间内的一切人员及其活动都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凡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
2.手术间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间在每日清晨湿式拖地(含消毒液),清洁手术间内物品,然后紫外线消毒30~60分钟。每台手术完毕和每日工作结束后,通风、清除污物,再次湿式拖地(含消毒液),紫外线消毒30~60分钟。每周至少1次彻底大扫除。手术室内每周1次空气消毒,可选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等。当今,对空气与物品消毒的观念正在更新,更趋向于对手术间内物体表面、地面及墙面等的彻底清洁、干燥以及环境、空气的自然通风,而不强调采用消毒方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①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如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严格分开,若在同一手术间内接台,则先安排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或感染手术;②手术室内备齐急救物品;③无菌物品定期消毒;④择期手术提前1天准备好手术器械、用品;⑤交接病人时严格三查七对制度,以防差错等。
二、手术物品准备和无菌处理
(一)布类用品
手术室的布类用品应选择质地细柔且厚实的棉布。颜色以绿色或蓝色为宜,包括手术衣和用于铺盖手术野或建立无菌区的各种手术单。手术衣穿上后应能遮至膝下,前襟至腰部应双层(以防止手术时血水浸透),袖口制成松紧口,便于手套腕部盖于袖口上;折叠时衣面向里,领子在最外侧,取用时不致污染无菌面。手术单以及各种包布等均有各自的规格尺寸和一定的折叠方法。
用过的布类用品若污染严重,尤其是HBsAg阳性或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用过的布类,需先放入专用污物池,用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洗涤。所有布类用品均经高压蒸气灭菌后方可供手术使用。目前,应用一次性无纺布制作并经灭菌处理的手术衣帽、布单等可直接使用,免去了清洗、折叠、消毒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不能完全替代布类物品。
(二)敷料类
包括不同大小、尺寸的纱布垫、纱布块、纱布球及纱布条的纱布类和棉垫、带线棉片、棉球及棉签的棉花类,采用吸水性强的脱脂纱布、脱脂棉花制作,用于术中止血、拭血及压迫、包扎等。
各种敷料制作后包成小包,或存放于敷料罐内,经高压蒸气灭菌后供手术时用。用于消毒止血的碘仿纱条,因碘仿加热后升华而失效,严禁高压蒸气灭菌,而是按无菌操作技术制成后保存于消毒、密闭容器内。对于感染性手术,尤其是特异性感染手术用过的敷料不可乱丢,要用大塑料袋集中包起并在袋外注明。
(三)器械类
手术器械是外科手术操作必备物品,最常用的还是刀、剪、钳、针、镊和拉钩等,多为不锈钢制成,手术前根据需要挑选、检查器械功能完好、打包后进行高压蒸气灭菌;术后用清水洗刷干净,煮沸消毒,烘干后上液状石蜡保护,特别是轴节部位,然后分类存放于器械柜内。锐利手术器械、不耐热手术用品或各类导管可采用化学灭菌法,如采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用无菌水冲净后方能使用。另外,还有内镜类、吻合器类和其他精密仪器等特殊器械。
(四)缝线和缝针
1.缝线 用于术中缝合各类组织和脏器,以促进手术伤口愈合,也用来结扎缝合血管,起到止血作用。缝线包括不可吸收和可吸收两类。缝线的粗细以号码标明,常用有l~10号线,号码越大表示线越粗。选用时尽可能选择细且拉力大、对组织反应小的缝线。
(1)不可吸收缝线:指不能被组织酶消化的缝线,如丝线、金属线、尼龙线等。特点是组织反应小、质软不滑,拉力好,打结牢,价廉易得,是手术时最常用的缝线和结扎线。一般用黑色丝线,因白色丝线染血后不易辨认。消毒时压力和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能过长。使用前先浸湿,以增加张力便于缝合。减张缝合常用金属线及尼龙线。
(2)可吸收缝线:指能被组织酶消化、吸收的缝线,包括天然和合成两种。天然缝线有肠线和胶原线,肠线常用于胃肠、胆、膀胱等黏膜肌层的吻合,分为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普通肠线一般6~12天可被吸收,铬制肠线经10~20天被吸收。近年来出现的合成缝线,如聚乳酸羟基乙酸线(XLG)、聚二氧杂环己酮线(PDS)等,比铬制肠线更易吸收,组织反应轻,但价格较高。
2.缝针 常用有三角针和圆针两类。前者有带三角的刃缘,用于缝合皮肤或韧带等坚韧组织;后者对组织的损伤少,用于缝合血管、神经、脏器、肌肉等软组织。弯针有一定的弧度,最为常用,需用持针器操作。两者均有弯、直两种。大小、粗细各异,可根据待缝合的组织选择适当的种类。
(五)引流物
外科引流是指将人体组织问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或其他液体引流出体外的技术。引流物种类很多,应根据手术部位、深浅及引流液量和性质等选用。常用的有乳胶片引流条、纱布引流条、烟卷引流条、管状引流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