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损伤性气胸
本节考点:
1.闭合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2.开放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3.张力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在胸部损伤中,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气胸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气胸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三类。
一、闭合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闭合性气胸系空气经肺或胸壁的伤道进入胸膜腔,伤道立即闭合,不再有气体进入胸膜腔,此类气胸抵消胸膜腔内负压,使伤侧肺部分萎陷。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二)临床表现
肺萎陷30%以下者,多无明显症状。大量气胸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和气促等,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有时尚伴有少量积液。
(四)治疗原则
小量气胸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治疗。大量气胸需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以排除积气,促进肺及早膨胀。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开放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开放性气胸系胸膜腔经胸壁伤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以致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主要是由刀刃锐器或弹片、火器造成胸部穿透伤造成开放性气胸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和大气直接相通,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使纵隔移位,健侧肺受压。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此外,吸气时健侧肺扩张,吸入的气体不仅来自从气管进入的空气,也来自伤侧肺排出的含氧量低的气体;呼气时健侧的气体不仅排出体外,亦排至伤侧的支气管及肺内,含氧低的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而造成严重缺氧。
(二)临床表现
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胸部及颈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示伤侧肺明显萎缩、气胸,气管、心脏及纵隔明显移位。
(四)治疗原则
1.紧急封闭伤口 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口,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2.抽气减压 行胸膜腔穿刺,减轻肺受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3.进一步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4.剖胸探查 适用于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者,予以止血、修复损伤或清除异物。
5.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吸氧、纠正休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肺或支气管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而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升高。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
(一)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的高压迫使伤侧肺逐渐萎缩,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处于高压下,积气被挤入纵隔并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发绀、烦躁不安、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2.体征 气管向健侧偏移;伤侧胸部饱胀,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小,明显皮下气肿。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腔大量积气、肺萎缩,气管和心影偏移至健侧。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抽气后症状好转,但很快加重,如此反复。
(四)治疗原则
1.立即排气减压 在危急状况下可用一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点连线处刺入。
2.胸膜腔排气,以降低胸膜腔内压力。
3.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腔引流管(通常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连接水封瓶。一般肺裂口多在3~7日内闭合,待漏气停止24小时,经X线检查证实肺已膨胀后拔除引流管。
4.剖胸探查 若胸腔闭式引流管内不断有大量气体溢出、病人呼吸困难未见好转,提示可能有肺及支气管严重损伤,应行剖胸探查并修补裂口。
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闭合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2.开放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3.张力性气胸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在胸部损伤中,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气胸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气胸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三类。
一、闭合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闭合性气胸系空气经肺或胸壁的伤道进入胸膜腔,伤道立即闭合,不再有气体进入胸膜腔,此类气胸抵消胸膜腔内负压,使伤侧肺部分萎陷。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二)临床表现
肺萎陷30%以下者,多无明显症状。大量气胸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和气促等,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有时尚伴有少量积液。
(四)治疗原则
小量气胸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治疗。大量气胸需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以排除积气,促进肺及早膨胀。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开放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开放性气胸系胸膜腔经胸壁伤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以致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主要是由刀刃锐器或弹片、火器造成胸部穿透伤造成开放性气胸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和大气直接相通,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使纵隔移位,健侧肺受压。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此外,吸气时健侧肺扩张,吸入的气体不仅来自从气管进入的空气,也来自伤侧肺排出的含氧量低的气体;呼气时健侧的气体不仅排出体外,亦排至伤侧的支气管及肺内,含氧低的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而造成严重缺氧。
(二)临床表现
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胸部及颈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示伤侧肺明显萎缩、气胸,气管、心脏及纵隔明显移位。
(四)治疗原则
1.紧急封闭伤口 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口,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2.抽气减压 行胸膜腔穿刺,减轻肺受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3.进一步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4.剖胸探查 适用于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者,予以止血、修复损伤或清除异物。
5.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吸氧、纠正休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肺或支气管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而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升高。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
(一)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的高压迫使伤侧肺逐渐萎缩,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处于高压下,积气被挤入纵隔并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发绀、烦躁不安、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2.体征 气管向健侧偏移;伤侧胸部饱胀,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小,明显皮下气肿。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腔大量积气、肺萎缩,气管和心影偏移至健侧。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抽气后症状好转,但很快加重,如此反复。
(四)治疗原则
1.立即排气减压 在危急状况下可用一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点连线处刺入。
2.胸膜腔排气,以降低胸膜腔内压力。
3.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腔引流管(通常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连接水封瓶。一般肺裂口多在3~7日内闭合,待漏气停止24小时,经X线检查证实肺已膨胀后拔除引流管。
4.剖胸探查 若胸腔闭式引流管内不断有大量气体溢出、病人呼吸困难未见好转,提示可能有肺及支气管严重损伤,应行剖胸探查并修补裂口。
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