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本节考点:
1.脐疝
2.切口疝
一、脐疝
脐疝是疝囊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以小儿脐疝多见。小儿脐疝的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在经常啼哭和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
(一)临床特点
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表现为啼哭时疝块脱出,安静时消失,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脐疝为后天性,较少见,多数为中年经产妇女。由于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
(三)治疗原则
未闭锁的脐环迟至2岁时多能自行闭锁,因此,除了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满2岁后,若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则可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原则:在回纳疝块后,用一大于脐环、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以防移动。6个月以内的婴儿采用此法,疗效较好。
成人脐疝应采取手术疗法。
二、切口疝
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行切口者,与解剖因素、手术因素、腹内压升高、切口感染、切口内血肿形成、肥胖、老龄、营养不良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等因素有关。
(一)临床特点
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大小不一的肿块出现,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检查时可见在腹壁切口瘢痕处有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扪诊可感到肠管的咕噜声。疝内容物回纳后,多数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二)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手术基本原则包括:切除原手术切口瘢痕,显露疝环,沿其边缘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合成纤维网片或自体筋膜组织加以修补。
1.脐疝
2.切口疝
一、脐疝
脐疝是疝囊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以小儿脐疝多见。小儿脐疝的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在经常啼哭和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
(一)临床特点
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表现为啼哭时疝块脱出,安静时消失,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脐疝为后天性,较少见,多数为中年经产妇女。由于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
(三)治疗原则
未闭锁的脐环迟至2岁时多能自行闭锁,因此,除了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满2岁后,若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则可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原则:在回纳疝块后,用一大于脐环、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以防移动。6个月以内的婴儿采用此法,疗效较好。
成人脐疝应采取手术疗法。
二、切口疝
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行切口者,与解剖因素、手术因素、腹内压升高、切口感染、切口内血肿形成、肥胖、老龄、营养不良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等因素有关。
(一)临床特点
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大小不一的肿块出现,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检查时可见在腹壁切口瘢痕处有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扪诊可感到肠管的咕噜声。疝内容物回纳后,多数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二)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手术基本原则包括:切除原手术切口瘢痕,显露疝环,沿其边缘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合成纤维网片或自体筋膜组织加以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