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十八章 肿瘤(2)
时间:2009-12-03 15:45
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次
三、肿瘤的预防
恶性肿瘤的预防可分成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措施是病因学预防;二级预防措施是筛检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措施是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康复率,以及减轻由肿瘤引起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大多数肿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级预防存在很大困难,但并非完全无法做到。针对我们目前掌握的致癌因素,对其加以控制,仍然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生。如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生;通过控制各种物理、化学致癌因素;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可以减少相关肿瘤的发生。
表18-1 人类肿瘤相关因素
致癌因素 相关肿瘤
化学致癌物
烷化剂类:氮芥、环氧化物、内酯类、苯、丁二烯等
多环芳烃类:3,4苯并芘等
芳香胺类:联苯胺、α-萘胺、N-2-乙酰胺基等
氨基偶氮染料:邻位氨基偶氮甲苯、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等
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胺、N-亚硝酰胺、亚硝脒等
金属致癌物:铬、镍、镉
植物毒素类:苏铁素、黄樟素、蕨的毒素
真菌毒素:黄曲霉素、镰刀菌素
白血病、肺癌等
皮肤癌、阴囊癌等
膀胱癌、乳腺癌等
肝癌等
食管癌、胃癌等
肺癌、前列腺癌等
食管癌、肝癌等
肝癌、食管癌等
行为因素
烟草
酒精
热裂解产物:煎烤食物
肺癌等
肝癌等
食管癌等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
紫外线
电磁波
白血病
皮肤癌
脑瘤
病毒因素
嗜肝病毒
EB病毒
疱疹病毒
乳头状瘤病毒
肝癌等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
宫颈癌等
宫颈癌等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
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
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乳腺癌等
白血病等
四、病理
(一)肿瘤病理常用术语
了解肿瘤病理诊断的常用术语,不仅有利于对肿瘤基本概念的认识,而且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的术语有:
1. 增生(hyperplasia) 一般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它是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引起有丝分裂活动增强的结果,一旦原因素去除,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2. 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其主要表现为核膜增厚,细胞核相对增大,核形不规则,染色质增多,核浆比例增大,但尚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程度。在某种因素继续作用下,可以转变为恶性肿瘤。
3.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进一步发展时,细胞核的异形性更加明显,异形的上皮细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末侵犯基底膜。它是最早期的癌,是不可逆转的。
4. 化生(metaplasia) 通常指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例如,当宫颈重度糜烂时,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5. 瘤样病变(tumor-like lesion)非真性肿瘤,形态上类似肿瘤,如瘢痕疙瘩、脂肪垫、膜鞘炎、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等。
5. 分化(differentiation) 一种组织的细胞从胚胎到发育成熟,要经过各种分化阶段,一般而言,细胞愈是原始,分化的潜力愈大。根据瘤细胞分化水平的不同,常常将恶性肿瘤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与末分化。
6. 癌前病变与癌前情况(premalignant disorders and premalignant conditions)前者为一种独立疾病,这种疾病在某种因素作用,可以变成癌症,如胃溃疡、着色性干皮病等。而后者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常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某些因素持续作用之下,可变成恶性肿瘤,如果该因素去除,又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不典型增生、交界痣等。
7. 交界瘤(borderline tumor) 是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大类病变,治疗后易复发,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可变为恶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等。
8. 扩散与转移(spread and metastasis) 恶性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方式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以及种植转移等。①直接蔓延:肿瘤细胞自原发灶向周围的组织扩散生长,如胆囊癌侵及肝脏;②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一般首先为局部淋巴结转移,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在某些肿瘤也可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③血行转移:如大肠肿瘤可经门脉系统转移到肝,肺癌可随动脉系统转移到骨、脑;④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表面继续生长,如胃癌破坏浆膜后种植到卵巢。
(二)肿瘤的大体形态
1. 肿瘤的外形 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外形常受部位及邻近组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生长方式及良恶性行为有关。良性肿瘤一般界限清楚,呈结节状、蕈伞状、息肉状、乳头状或绒毛状等,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
2. 肿瘤的颜色与性状 肿瘤的颜色多为灰白色或灰红色,但因瘤组织中血液供应、有无变性、坏死以及是否含有色素而呈不同颜色。癌的切面常呈粗颗粒状,常有坏死与出血。肉瘤的切面常呈鱼肉样。纤维瘤与平滑肌瘤常为编织状结构。
3. 肿瘤的硬度 肿瘤的硬度取决于实质的比例以及有无变性坏死。脂肪瘤一般较软,纤维瘤与平滑肌瘤一般较硬。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反之则较硬。
4. 肿瘤的体积 肿瘤的体积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关。
(三)肿瘤的组织形态特点
任何肿瘤都由实质及间质两部分构成。肿瘤实质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决定了肿瘤的性质,瘤细胞在不同程度上与其起源的组织相似,瘤细胞分化愈高,其形态和结构与其来源的组织愈相似;细胞间质由结缔组织及脉管构成,除起肿瘤的支架作用以外,还通过血管为瘤细胞提供营养,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是瘤细胞的反应性细胞成分,是机体对肿瘤生长的一种细胞免疫反应。
五、临床表现
早期肿瘤多无明显症状,晚期肿瘤由于出血、梗阻、脏器功能衰竭等出现相应的症状。
(一)全身症状
贫血、低热、消瘦是肿瘤常见的全身症状,而恶液质是恶性肿瘤终末期全身衰竭的表现。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高血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出现低血糖症状。
(二)局部表现
1. 出血 出血是肿瘤的重要表现,往往是促使患者就医的原因。如消化道肿瘤出现便血;肺癌出现痰中带血。
2. 疼痛 早期肿瘤疼痛不明显,或无特异性,而晚期肿瘤常常出现剧烈疼痛,如胰腺癌侵犯腹膜后神经丛,引起腰背部疼痛。
3. 肿块 位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往往是首发症状,如乳腺癌。位于深在或内脏者,若出现肿块,常提示是为进展期肿瘤。
4. 梗阻 肿瘤生长可引起空腔脏器梗阻,如大肠癌引起肠梗阻,胃窦癌引起幽门梗阻。
5. 脏器功能衰竭 肿瘤进展可引起相应脏器功能衰竭,如晚期肝癌引起肝功能衰竭。
6.转移症状 肿瘤局部或远处转移引起相应症状,如椎骨转移可有疼痛或截瘫。
六、诊断
由于肿瘤早期缺少特异性症状,以及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肿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结合病史与体检,利用现有的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诊断是目前常用方式。
(一)病史
1. 年龄 一般而言,儿童肿瘤多为胚胎性肿瘤或白血病,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但目前癌症有年轻化的趋势,应特别注意,以免误诊。
2.病程 良性者病程较长,恶性者较短。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内生长迅速的良性肿瘤往往提示恶变可能。
3.既往史 某些肿瘤与一些疾病或生活习惯相关,如慢性肝炎与肝癌;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肺癌与吸烟等。
4. 家族史 有些肿瘤有家族多发史或遗传史,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二)体格检查
除肿瘤局部及全身一般常规体检外,对于颈、锁骨上、腹股沟等淋巴结要详细检查,体检时要注意肿块的部位、性状、活动度等,为鉴别良恶性肿瘤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包括血、尿及粪便常规检查。消化道肿瘤可伴贫血及大便隐血,白血病患者血象明显改变,泌尿系统肿瘤可见血尿。
2.血清学检查
(1)酶学检查 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见于肝癌、骨肉瘤;前列腺癌时酸性磷酸酶升高。
(2)肿瘤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患者可出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胃肠道癌CEA升高;乳腺癌患者可出现CA-153升高。对大多数肿瘤,目前尚缺少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这将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点。
(3)激素类 不同激素器官肿瘤可出现不同激素分泌增加,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绒毛膜上皮癌患者中明显升高。
3.基因诊断 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进展,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使肿瘤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但目前多处于临床前期研究阶段。
(四)影像学检查 是目前肿瘤诊断的重要措施,根据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判断肿瘤的性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1.X线检查 肺肿瘤、骨肿瘤等X线平片上可见肿块影;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胃癌;肝动脉血管造影是鉴别肝脏肿瘤的有效手段;乳腺钼靶X线检查不但是判断乳腺肿瘤性质的有效手段,尚可在X线定位下穿刺或定位活检。
2. 超声显像 具有安全、简便、无损伤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普查与诊断,被誉为外科医生的“听诊器”。另外,在超声引导下,可以对实质性肿瘤进行穿刺活检。
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是诊断实质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CT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可以完成三维成像、血管造影等。
4. 磁共振成像(MRI) 常用于神经系统、软组织肿瘤及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如核磁胆道造影可清楚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对梗阻性黄疸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5. 放射性核素显像 常应用于骨肿瘤诊断,可较早地发现骨转移肿瘤,但假阳性较高。
(五)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的最大优点是可获得细胞或组织学诊断,对早期病变可行内镜下切除。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纤维结肠镜、气管镜、腹腔镜、纵隔镜、膀胱镜、乳管镜及阴道镜等。
(六)病理形态学检查
是肿瘤诊断的最可靠依据,包括细胞学与组织学检查。
1. 细胞学检查 肿瘤细胞易于脱落,胸水、腹水、痰液与阴道涂片、食管拉网、宫颈刮片及内镜下肿瘤表面刷脱细胞,均可供临床应用。浅表肿瘤可通过细针穿刺涂片或超声导引穿刺涂片。
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经小手术切除或切取活检,或通过超声或CT导引下穿刺活检,术中切取组织行冷冻切片检查是外科常用的手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