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初级护师考试(外科护理学)讲义 第十三章(1)肿瘤病人的护理

时间:2012-07-06 15:07来源:初级护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十三章 肿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内、外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一)分类
  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长在重要部位也可威胁生命。部分良性肿瘤可恶性变。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及胚胎性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无规律的持续增长,可破坏所在器官,并发生转移而危害生命。
  3.
交界性肿瘤:临床还有少数肿瘤在形态上属良性,但常呈浸润性生长,切除后容易复发。
  (二)病因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认为其发生是由多种外源性的致癌因素和内源性的促癌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癌前病变。促癌因素包括遗传倾向性、内分泌、免疫和营养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而诱发肿瘤。
  1.
致癌因素(外界因素)
  (1)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质的长期接触史,如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有关;烷化剂(有机农药、硫芥等)可致肺癌及造血器官肿瘤;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煤焦油、沥青等)与皮肤癌、肺癌有关。
  (2)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可致皮肤癌、白血病;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
  (3)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有关;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等。
  (4)不良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及大量饮酒与消化系统肿瘤有关;吸烟与肺癌、膀胱癌有关。
  (5)癌前病变:经久不愈的窦道和溃疡可因长期局部刺激而发生癌变,如胃癌与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有关。
  2.
促癌因素
  (1)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证据,但有遗传倾向性,如乳癌、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
  (2)内分泌因素:较明确的是雌激素与乳癌、子宫内膜癌,催乳素与乳癌发病有关,生长激素具有促癌作用。
  (3)免疫因素:具有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患恶性肿瘤,如艾滋病人。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肿瘤的发病率高。
  (4)营养因素:缺乏蛋白质和新鲜蔬菜,食用霉变、烟熏、油炸食品以及高脂肪、低纤维、低维生素C等易致癌症。
  (5)心理、社会因素:人的性格、情绪、工作压力及环境变化等,可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而诱发肿瘤。
  (三)病理
  细胞学上良性肿瘤近似正常细胞,少有核分裂相。恶性肿瘤则有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伴转移。
  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癌前期、原位癌和浸润癌三个阶段。从病理形态上看,
癌前期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是未突破基膜的早期癌;浸润癌则突破基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坏和侵蚀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2.肿瘤细胞的分化:依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或未分化)三类。高分化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细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3.转移:常见的扩散途径有4种。
  (1)直接蔓延: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直接侵入毗邻组织,如直肠癌侵及骨盆壁。
  (2)淋巴转移:多数为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少数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3)血行转移:由血液循环将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带到肺、肝、骨骼及脑部的微血管床,造成转移。
  (4)种植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器官内的转移,如肝癌种植转移至盆腔。
  (四)临床表现(良恶性比较记忆)
  1.
局部表现:位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常是第一症状,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形状规则,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平,活动度小,中晚期不易推动甚至固定。良性肿瘤一般无疼痛,肿瘤压迫或侵犯空腔脏器时出现梗阻症状。恶性肿瘤中晚期常有癌肿溃疡、出血和感染症状,当侵犯神经时出现疼痛,常难以忍受。晚期破坏所在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以及恶病质和转移症状。
  2.
全身表现: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低热等,至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呈现恶病质。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改变和全身表现,如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引起高血压。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化验:三大常规,肝功能、BUN测定。
  2)肿瘤标志物检测:为肿瘤病人体液中出现浓度异常的生化物质。
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特异性很高;癌胚抗原(CEA)特异性不强,其动态检测对结肠癌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2)影像学检查:应用X线平片和各种造影检查、超声波显像、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检查能显示占位性肿块的部位、形态和大小,以推断有无肿瘤及其性质。
  (3)内镜检查;应用金属或纤维光导的内镜直接观察空腔器官、胸腔、腹腔及纵隔等部位的病变,并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能对小的病变作治疗。
  (4
病理检查:作为肿瘤定性诊断的检查。包括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
  (五)肿瘤分期
  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为国际抗癌联盟组织提出的TNM分期法。
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再根据肿块大小、浸润程度在字母后标以数字04,表示肿瘤的发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O代表无。有远处转移为M1,无为M0
  (六)治疗原则
  肿瘤的治疗有手术、放射线、化学药物、中医中药和免疫等多种方法,根据肿瘤的性质、临床分期和病人全身状况而选择使用。
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早、中期以手术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晚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姑息性手术和对症处理。
  1.手术疗法:手术切除对实体肿瘤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良性和临界性肿瘤仅作肿瘤的完整切除。用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根治手术:将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或全部,连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适用于早、中期肿瘤。姑息手术:仅作原发灶切除,或将原发灶旷置,如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适用于部分晚期肿瘤。
  2.化学疗法: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在预防和消除肿瘤远处转移方面优于手术和放疗,适用于大多数中、晚期癌肿。一般通过静脉滴注或注射、口服、肌肉注射等途径提供,为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有时可作肿瘤注射、腔内注射、动脉内灌注等。目前还特别强调联合用药方案,目的是减少药物毒性,提高疗效。临床上较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见表3-13-1

临床上较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见表

  3.放射疗法:放射线对增殖状态的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常用的放射治疗源有深度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如镭、 60钴)、粒子加速器等。放射线治疗的方法有外照射,如60钴治疗机、电子加速器、深部X线机,及内照射,如镭锭、60钴针组织插入两种。放射线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手术前后的配合治疗。
  
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范围、对放射线的敏感度,直接影响放疗的效果造血系统肿瘤、性腺肿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小脑髓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对放射线敏感;鼻咽癌、食管癌、乳癌、肺癌、皮肤癌等,对放射线中度敏感;胃癌、大肠癌、软组织肉瘤等对放射线敏感性差。
  4.生物治疗:应用生物学技术改善个体对肿瘤的应答反应,包括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两类。免疫治疗多作为辅助手段,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之分,前者如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注射干扰素等;后者是接种自身或异体瘤苗或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等。目的在于通过调动人体防御系统、提高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基因治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赋予靶细胞新的功能特性,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中药治疗:应用中医扶正祛邪、化淤散结、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原理,以中药补益气血、调理脏腑,配合手术及放、化疗,促进肿瘤病人的康复。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有膏药、帖敷、针灸等外治的方法,也有中药、食疗等内治方法。
  6.内分泌治疗: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可进行内分泌治疗,如增添激素或内分泌去势治疗等。
  (七)预防
  1.
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可致癌的因素,降低癌症发病率。包括:加强放射防护;治疗慢性炎症;保护和净化生活、工作环境、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讲究卫生,注意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预防肝炎,提倡食用新鲜菜蔬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慎用药物,特别是激素类药物;追踪检查高危家族成员;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避免持续过度的精神紧张或精神压力。
  2.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目的是降低癌症死亡率。
  3.三级预防:为肿瘤诊断及治疗后的康复,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