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二十三章 颅脑和脊髓先天畸形(2)
时间:2009-12-03 15:51
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次
第二节 颅裂和脊柱裂
颅裂和脊柱裂(cranial and spinal bifida)为先天性颅骨和椎管闭合不全畸形。按闭合不全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完全性者多伴严重脑畸形如露脑畸形、无脑畸形或脊髓外翻,且多为死胎,临床意义不大。不完全性者根据外观又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前者仅表现颅骨或椎板缺损,无软组织膨出;后者则常有神经组织和/或脑(脊)膜从颅腔或椎管内膨出,故其又分为脑(脊)膜膨出(meningocele)、脑膜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和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
一、颅裂(图23-5) 好发颅骨中线区域,少数偏侧。按部位可分为(1)后颅裂,包括枕外粗隆上或下脑膨出。(2)前颅裂,包括额、额颜面(鼻额、鼻筛窦、鼻眶)和颅底(经筛窦、经额窦)脑膨出。一般后颅裂引起的脑膜脑膨出预后较前颅裂者差,因为前者可含脑干和功能皮质(如枕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后颅裂好发于西半球和日本,前颅裂则多见于南亚地区,产生此差别的原因不明。
(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
1.囊性脑膨出 膨出可大可小,哭闹时张力增高。表面皮肤正常或退行性变,局部可多毛。膨出囊的基底可宽或呈蒂状,触之软,有波动感。小而能回纳的膨出可摸到骨裂边缘。后颅裂可在枕外粗隆上下发现脑膨出,前颅裂则在额骨至鼻根部可见膨出,颅底者则可突入眼眶、鼻强、口腔或咽部。
2.透光试验 可阳性(脑膜膨出)或阴性(脑膜脑膨出)。
3.隐性颅裂 仅在局部皮肤有藏毛窦(脐样内凹,有皮脂样分泌物),其周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痣等。因有潜行通道与颅内沟通,易反复发生脑膜炎。
4.多无神经障碍,少数可伴智力障碍、癫痫、脑瘫、视力障碍、脑积水、脊柱裂和颜面畸形等。
(二)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常无困难。鉴别诊断包括皮下血肿、脓肿、血管瘤、上皮样囊肿等。这些肿块不常位于中线,哭闹时不增大。CT、MRI和MRA有助确诊和鉴别诊断。X线价值不大,已不用。近来开展妊娠期B超及母血和羊水甲胎蛋白检查,以求在胚胎期发现本病,早期给予相应处理。
(三)治疗和预后 条件许可应在一岁前手术。因故不能早期手术时应保护膨出部皮肤,防止感染和破溃。手术目的在于切除膨出囊壁,保存神经功能。伴脑积水者,应先做脑脊液分流术。伴严重脑畸形、膨出物有脑干组织者为手术禁忌。
单纯脑膜膨出者术后优于脑膜脑膨出。
二、脊柱裂
(一)分类
1.隐性脊柱裂(cryptorachischisis或occult spinal bifida) 为常见脊柱裂,发生率约占人口1‰。多发于腰骶部,1至数个椎板闭合不全,但无椎管内容膨出。表面皮肤可正常,少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毛,或皮下脂肪瘤或呈脐样凹陷。后者可有纤维素或潜在通道经椎板裂隙与硬脊膜、神经根或脊髓相连,引起脊髓被拴住、活动受限或易受感染。
2.脊膜膨出(图23-6) 多见腰或腰骶部,也可见其他部位。硬脊膜经椎板缺损向膨出达皮下,形成中线上囊性肿块,囊内充满脑脊液。脊髓和神经根的位置可正常或与椎管粘连,神经根也可进入膨出囊内。
3.脊膜脊髓膨出 比脊膜膨出少见。除脑脊膜外,膨出囊内有脊髓组织。如膨出脊髓的中央管扩大(脊髓积水),称脊膜脊髓囊肿膨出。
4.脊柱前裂(anterior spinal bifida) 少见,脊膜向前膨出进入体腔。
上述各型脊柱裂可伴发脂肪瘤、脑积水、颅裂、唇裂、胼指(趾)等先天性畸形。
(二)临床表现
1.隐性脊柱裂 大多数终生无症状,仅在X线平片或CT上发现。少数病人因有低位脊髓(又称脊髓拴系症),可有遗尿、腰痛等表现。
2.显性脊柱裂 除上述脊膜膨出或积膜脊髓膨出的表现外,还可有神经障碍:(1)腰骶部畸形可有小腿和足部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足部、会阴和下肢后侧皮肤感觉缺失,以痛温觉障碍为主。(2)尿失禁。(3)下肢植物神经障碍表现如青紫、怕冷、水肿、溃烂等。颈段者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三)诊断 除典型临床表现外,尚需借助MRI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疗 无症状的隐性脊柱裂可不需手术。下列为手术适应症:1.有症状和伴有脊髓拴系症的隐性脊柱裂;2.脊膜膨出;3.脊髓脊膜膨出。应在神经症状不太严重时尽早手术,如因故推迟手术,对囊壁因慎加保护,防止破溃和污染。手术原则是解除脊髓拴系,分离和回纳脊髓和神经根,切除膨出的囊,取硬膜移植片关闭硬膜下腔。伴发脑积水或术后脑积水进行性加重者,应作脑脊液分流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