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九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4)
时间:2009-12-01 15:31
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次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因急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排血功能而致循环和呼吸停顿的病理生理状态。现代医学认为,因急性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使心跳、呼吸恢复的一切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由于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社会行为能力,故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把“心肺复苏”发展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一、CPCR的基本概念
(一) 心跳骤停的病因、类型与诊断
1.病因 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可分为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两大类,前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后者如窒息、触电、溺水、药物过量、药物不良反应和迷走反射等,但不论何种原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锐降,从而导致心跳骤停。
2.类型 凭心电图(ECG)、肉眼观察或以手触摸,心跳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呈不规则蠕动。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前者ECG为不规则的锯齿状小波,后者波幅较大。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ECG仍有宽而畸形、低幅的心室复合波,20~30次/min,而心脏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心跳骤停最初表现为何种类型因病因而异,三种类型可互相转化,但其后果均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故不必拘泥于类型而应立即施行CPR。
3.诊断 应特别强调快和准,在短时间内凭以下征象明确诊断: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确认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3)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跳骤停的发生。一旦发生,应沉着处理,切忌慌乱及延误抢救时机。瞳孔散大虽是心跳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且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待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
(二)CPCR的阶段和步骤
1981年Safar教授将CPCR分为三个阶段和9个步骤,为便于记忆和普及训练,将步骤按其英文的首字母A、B、C、D、E、F、G、H、I顺序排列,并赋予字母相应的含义。
阶段Ⅰ—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 本阶段目的是徒手或应用取之即得的设备,用简单易行的措施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支持,适用于灾害事故现场抢救和医院中对心跳骤停病人施行紧急处理。其中A、B、C三步骤,尤其是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配套成为CPR的第一手措施,是为各级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也可普及到社会上基层工矿企业、交通部门和军警人员,以便在医护人员到达前开展互救。
阶段Ⅱ—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本阶段目的是在更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的基础上,采取D(drug,药物治疗)、E(ECG监测)、F(fibrillation treatment,除颤)三步骤,首先争取心脏复跳,使自主呼吸随之恢复,稳定循环和呼吸功能,为脑复苏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病人中阶段Ⅰ、Ⅱ间并无明显界限,根据需要与可能,有些步骤可以提前施行。如果呼吸和心跳都不能恢复,则复苏到此为止。
阶段Ⅲ—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本阶段G(gauge,判断)、H(human mentation,恢复神志)、I(intensive care 重症治疗)三步骤是在CPR成功的基础上,通过瞻前顾后的判断,以脑复苏为中心,采取防治脑和其他脏器缺血缺氧损害的措施,为完全复苏更尽努力。
2000年2月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新的心肺复苏指南(简称“G2000”)。G2000有很多重要改动:如强调CPR要尽可能抓紧进行“4早”—早介入、早CPR、早除颤和早ALS;非医务人员可以不触摸脉搏,只要发现循环征象(呼吸、咳嗽或动作)缺失,即可立即心脏按压;提倡公众参与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压胸同时即可连接自动胸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主张ALS时小潮气量(6~7ml/kg)人工呼吸,吸气相1.5~2s,以见到胸壁抬起为度,必要时根据脉搏氧饱和度适当补充吸气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