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排便的护理
一、概 述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1.大肠的解剖结构
大肠是人参与排便运动的主要器官。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末端,止于肛门,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2.大肠的生理功能
(1)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吸收由结肠内细菌产生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
(3)形成、暂时贮存粪便,并排出体外。
3.大肠的运动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4)集团蠕动。
(二)排便过程
二、排便活动的评估
(一)影响排便因素的评估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排便的重要因素。当情绪紧张、焦虑时,迷走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增加。可导致吸收不良、腹泻。当精神抑郁时,肠蠕动减少,可导致便秘。
2.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在安静、无人打扰、一隐蔽的环境中排便,都有自己习惯的排便时间、便具等。当这些习惯改变时,可影响到正常排便。
3.文化背景 不同人群对排便环境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社会的文化教育程度影响个人排便观念和习惯。排便是个人的隐私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社会文化所接受。在丧失隐私情况下,个体就可能压抑排便需要,引起排便功能异常。
4.摄入饮食和液体情况 均衡膳食与足量液体是维持正常排便的重要条件。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但能提供必要的粪便容积,加速食糜通过肠道,还可以减少水分在大肠内再吸收,使粪便软且易排出。每天摄入足量液体,可以液化肠内容物,使食糜顺利通过肠道。当摄入食物和液体量不足或缺少纤维素时,无法产生足够的粪便容积和液化食糜,食糜通过回肠的速度减慢,水分的再吸收增加,导致粪便硬结、排便次数减少,发生便秘。
5.年龄 3岁以下的婴幼儿,神经肌肉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控制排便。有些老年人随着腹壁肌肉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慢,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对粪便控制能力下降,出现排便功能异常。
6.疾病与治疗 肠道本身的病变,如:大肠癌、结肠炎可以使排便次数增加。其他系统的病变,如:脊髓损伤、脑卒中可出现便失禁。某些治疗,如:腹部或肛门手术会因为肠壁肌肉暂时麻痹或伤口疼痛而造成排便困难。
7.药物 缓泻药可以刺激肠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促进排便;治疗腹泻的收敛药,服用剂量和时间掌握不正确,可以导致便秘。长时间服用抗生素,可以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导致腹泻。
(二)对粪便的评估
1.次数 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3次;婴幼儿每天排便3~5次。成年人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视为排便异常。
2.量 排便量与摄入食物种类、数量、液体量、消化道功能、排便次数等有关。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量约100~300g。摄入高蛋白等精细食物者,粪便量少;摄入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者,粪便量多。
3.颜色 正常成年人粪便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正常情况下因摄入食物和药物种类不同,粪便的颜色可随之变化,如:摄入动物血或含铁制剂,粪便可呈无光黑色便;摄入大量绿色蔬菜,粪便可呈暗绿色。非正常情况若出现粪便颜色改变可提示消化系统疾病的存在,如:暗红色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有出血;白陶土色便提示有胆道梗阻;粪便表面有鲜血提示患有痔疮和肛裂;果酱样便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白色“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4.形状 正常成年人粪便为成形软便。便秘时粪便坚硬,呈栗子状;消化不良或急性肠炎时呈稀便或水样便;肠道部分梗阻或直肠、肛门有狭窄时,粪便可呈扁条形或带状等。
5.气味 粪便气味因摄入食物种类不同而异,其强度由腐败菌的活性及动物蛋白摄入量而定。食肉者气味重,食素者气味轻。严重腹泻病人的粪便呈恶臭味;恶性肿瘤及下消化道溃疡病人的粪便呈腐臭味;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等。
6.内容物 粪便的内容物包括食物残渣、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细菌及机体代谢后的废物等。若粪便中混有或粪便表面附着血液、脓液或肉眼可见的黏液,提示消化道发生了感染或出血。有肠道寄生虫的病人,粪便可见蛔虫、蛲虫及绦虫节片。
习题:
A.暗绿色
B.暗红色
C.无光样黑色
D.柏油色
E.陶土色
1.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颜色是
『正确答案』E
2.下消化道出血时,粪便颜色是
『正确答案』B
(三)常见的异常排便
正常情况时个体排便活动受意识控制,自然、无痛苦、无障碍。但许多因素可以导致排便功能异常。
1.便秘 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的粪便过干过硬,且排便不畅、困难。
(1)原因: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如:排便习惯不良;某些器质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直肠、肛门手术;强烈情绪反应;缓泻药、栓剂等药物不合理使用;饮食结构不合理、饮水量少;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等。
(2)症状与体征:粪便干硬不易排出伴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无食欲、全身乏力、舌苔厚,触诊时腹部较硬实且紧张,有时能触及包块,肛诊时能触及粪块。
2.粪便嵌塞 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够排出。常发生于慢性便秘病人。
(1)原因:便秘未得到及时解除,滞留在直肠内粪便的水分被持续吸收,乙状结肠排下的粪便又不断加入,最终使粪便块又大又硬不能排出,导致粪便嵌塞。
(2)症状与体征:腹部胀痛,直肠、肛门疼痛,病人有排便冲动,肛门处有少量液化粪便渗出,但不能排出粪便。
3.腹泻 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短时间的腹泻可以帮助机体排出刺激物质和有害物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若是持续严重的腹泻,可以使机体内的大量水分和胃肠液丧失,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之机体无法吸收营养物质,长期腹泻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1)原因:饮食不当,如食入被细菌污染过的食物;使用泻剂不当;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情绪焦虑、紧张;胃肠道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等均可导致肠蠕动增加,发生腹泻。
(2)症状与体征;腹痛、肠痉挛、肠鸣、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有急于排便的需要和难以控制的感觉。粪便松散或呈水样便。
4.排便失禁 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1)原因:神经肌肉系统病变或损伤,如:瘫痪,胃肠道疾病,精神障碍等。
(2)症状与体征:病人不自主地排出粪便。
5.肠胀气 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通常胃肠道内气体有150ml左右。胃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口腔嗝出;肠内的气体一部分被小肠吸收,其余通过肛门排出。个体不会感觉不适。
(1)原因:产气性食物食入过多;吞入大量空气;肠蠕动减少;肠道梗阻;肠道手术后。
(2)症状与体征;腹部膨隆、腹胀、痉挛性疼痛、呃逆、肛门排气过多,叩诊腹部呈鼓音;当肠胀气压迫膈肌和胸腔时,可出现气急和呼吸困难。